本文轉自:大同日報
臥牛城
2600年前,在我們的歷史軸上,百家爭鳴的時代大幕正在開啟。堪為首開先河的思想文化,如群星閃耀,璀璨奪目,許多耳熟能詳的樸素但含有深刻哲理的成語詞彙已經產生。這個時代被稱作“春秋”。真折服於先賢的雅懷,給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賦予了這麼有內涵的名號。此時,地球上其他大部分地方還處於荒蕪和野蠻的狀態。
時間從西元前600年左右的一個節點開始。陰山之北,草原上的一支牧隊,嗅著從中原拂來的暖風,逶迤而至。族群喚作白狄族,頭領稱作白羊王。牧隊嘛,牛羊的多寡是貧富的標誌,這支牧隊肯定以羊多著稱。2600年前的文字用不著過多的推演,就那麼直白。
白羊牧隊如草原上潔白的雲朵滾滾而來,逐水草而居是天性;然而,遷徙的路上卻停止了腳步;然後,夯土築城,建屋定居。這著實讓人難以理解——一個族群突然改變了祖輩流傳的生活方式。同時,狀物命名,圈定疆域界限,後面“馬頭山”,前面“馬道頭山”。用不著費神解讀,這樣的名字顯然是草原部落所為,草原人崇尚的就是彪悍的駿馬。中原人給山的定義往往很深奧,諸如嵩山、恆山、衡山……兩相對比,文化學識,立見高下。傳統意義上講,地理方位的“前面”與“後面”,指的是所處位置的“南部”和“北部”。這個範圍劃得非常謹慎,僅夠一個牧隊活動,或者一個族群的耕養。
這兩山之間的區域就是今天山西大同左雲縣的轄治——止於一個縣域的範圍。
白羊王建造的白羊城,歷經2600年風雨侵蝕,依然雄姿巋巍,令人歎為觀止。用現在的計量單位測量和統計,東西長600米,南北寬300米,佔地18萬平方米。“牧人建城”可以認定為歷史上一次有影響力的舉措,至少是民族交融和文化互鑒的典範。史料考證,後來,這支牧隊的活動範圍延伸至內蒙古、幽燕一帶,抑或與幾個同族部落做了聯盟。牧隊通過建城定居,給中原首次安設了一道北大門,意義非同小可。
需要我們深究的是,白羊王為何選擇此處,而非他處。理論推斷不外乎這幾種原因:一、此處的山水令其迷戀;二、政治上的強硬迫使;三、更先進文明的召喚;四、進可攻退可守,扼守戰略要衝。事實確實如此。因氣候條件,左雲地處草原與農耕的交替帶,即北緯38度黃金線,物競天擇是對自然規律的順應。政治上,中原正經歷一個時代的嬗變,各種力量角逐,吞併與反吞併,兼併與反兼併,此消彼長,此起彼伏。居於中原北端的政權亟需一支穩定北方門戶的力量,懷柔一支草原力量不啻為最佳選擇。而一支草原部落依附更高級文明的決然明智之舉,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絕非個例,包括後來的拓跋族“定都平城”和“東遷洛陽”,以及女真族“南下立都”。
顯然,這是一個雙贏。歷史上,左雲與沿邊塞一線的雄關紫塞互成犄角,成為穩定和守護中原文明的定海神針。從白羊城遺跡輪廓的範圍看,城內足夠當時的一個邊防行政管理單位駐紮。現今,白羊城在行政上是一個村級單位,叫古城村。城內居民怡然,仍然升騰著歲月的塵煙。我甚至懷疑,城內白姓或楊姓人就是原始土著的繁衍?如果真是如此,白狄一族隨著歷史的腳步,見證了多個朝代的隆替。左雲人自稱“白羊兒女”,把縣城內最寬、最長的東西大街命名為“白羊大街”。千年的腳步延續在一條路上,是認同,也是傳承。
歷史行進到1409年,距白羊城一箭之地,一座嶄新的城池竣工,命名臥牛城。
在明朝大規模邊境造城運動中,中原與草原交接帶,一座座軍事構築拔地而起。尤其在山西大同與內蒙古交界一線,古堡、烽燧、箭樓、敵臺,幾乎達到了“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陣勢。其中,臥牛城佔地232公頃,城牆包磚,高3丈5尺,建築規制狀如“卧牛”,開南、北、西三門,分別為拱辰門、控朔門、靖遠門。南門外設南關為牛首,甕城為牛頸,北門為牛腚,西城牆為牛腹,東城牆為牛背,故無城門。臥牛城受到了眾多軍事設施的拱衛,如助馬堡、得勝堡、威魯堡、寧魯堡、雲西堡、三屯堡等等,更有摩天嶺長城銅牆鐵壁般的前鋒屏障。如此密集的守護,只有一個原因:戰略要衝。大明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前期是元的殘餘,後期是興起的瓦剌,後者直至演變成“土木堡之變”。在明王朝的保衛戰中,多處邊境防線潰塌,但在史料中,左雲境內無法覓得一場戰爭的痕跡,而多為補給的網站,這與固若金湯的軍事部署不無關係。
令人詫異的是,今天,在這個軍事構築密集的地方,發現了為數眾多而又體量龐大的商業遺存。有許多尾字帶“店”“鋪”“坊”的村莊,如黃家店、四十里鋪、油坊等等,反映出商業的繁盛。正是軍事的捍衛,保證了經濟的繁榮。“隆慶議和”後,蒙漢互市開放,商貿一度興起,卧牛城成為茶馬商道上的主要商驛和北出走西口成就晉商的通關要道之一。軍事構築與商業樞紐的易變,驗證了一個王道法則——兵道伐謀,仗劍經商。人們普遍認為長城是戰爭的產物,其實更多的功用是對和平的守護。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白羊城也好,卧牛城也好,都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然,這是人類歷史前進的原動力。兩座城跨越千年,又牽手千年。卧牛城是今天左雲縣政府的駐地,城內有多處明清時代的建築遺存。左雲縣地處山西與內蒙古的交界線上,南望中原、北眺草原,與新榮區、雲岡區、右玉縣、懷仁市、山陰縣、涼城縣等多個縣區交界,大呼高速、109國道、210省道橫穿境內,依然是晉北交通重鎮。境內林地蓊郁,植被茂盛,天藍水清,空氣含氧量高,是京畿近郊的避暑勝地。
白羊城、卧牛城,兩城居於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接壤處,從命名上就可看出含有的深意,沒有沿用慣用的帶有威懾性的字眼,而是祥瑞的喻指,成為結交的紐帶、交融的見證。凡有建設,皆論風水。如果給“風水”科學定義,那就是“最適宜的宜居之地”。如果論緣分,那一定是對美好事物追求的趨同。今天,我們所言及“文化自信”,正是悠久歷史中,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文明,是屬於中華文明的傳奇。
“牛羊滿圈”是過去過年農村院落裡貼春聯時必有的一幅“小幀”。作為農牧業大國,這是多麼美好的祝願和祈盼啊!“雙城”穩臥邊塞,“白羊躍野”“臥牛閑適”,物阜民豐,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