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許倬雲五卷本《從歷史看管理》推出
一場管理學的“文化尋根”
戴雪晴
許倬雲先生2022年於匹茲堡。受訪者供圖
《從歷史看管理》
許倬雲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5年2月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史學大家許倬雲做學問一直都“遵循師訓,符合行規”——先確定專題,收集資料,再以數據檢驗一些假設,並在若干假設中進行考證,最終得出結論。
三十多年前,這位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一改學院式的教學風格,另闢蹊徑嘗試“跨界”,圍繞歷史中的領袖、組織與人物等專題進行演講,整理、歸納出中國傳統管理學的經驗和智慧。後來,這些演講內容結集成《從歷史看管理》,自出版以來風靡至今,在華人經濟學界及企業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日,廣東人民出版社推出《從歷史看管理》系列,涵蓋《從歷史看領導》《從歷史看管理》《從歷史看組織》《從歷史看人物》《從歷史看時代轉移》。這是內地首次出版完整五卷本,旨在從管理學的領導、組織、管理、人物、時代五個維度出發,以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程為鏡鑒,為現代管理者提供全新的視角,堪稱“中國管理和組織的解碼之書”。
●南方日報記者戴雪晴
史學與管理學如何跨界互動
提起許倬云,大多數讀者並不會感到陌生。他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家之一,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休講座教授。1930年出生的許倬云,在台灣大學、芝加哥大學完成學業。1986年,許倬雲當選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他先後摘得“亞洲學會傑出貢獻獎”“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唐獎·漢學獎”等獎項。
今年,許倬雲年逾95歲,精力已不容許他接受記者專訪,建議記者和讀者去讀他的這套書,“想說的都在這裡了”,相關出版的細節可諮詢自己的助理馮俊文。
史學大家是如何與管理學結緣的?許倬雲在《從歷史看管理》序言中稱,人生本來就由一連串的“偶然”構成。三十多年前,他早年的學生簡靜惠邀請他面向一眾企業界人士作演講,沒想到講座及其實錄格外受歡迎,於是就有了後來暢銷多年的《從歷史看管理》系列。
《從歷史看管理》將中國古代文官制度作為論述視角,探究其中的變化及其條件,通過剖析官僚體系的運行管理,揭示古代社會治理的真諦。它重視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研究,從中引申出現代企業管理的問題,並對二者的共通之處進行梳理,達到以古鑒今的效果。
在許倬雲眼中,歷史學或可為管理學界的專家學者提供另一重觀察的視角。他提出中國管理學、經營學等觀念,目的並不僅僅在於發揮中國文化,而是對中國傳統的經營學、管理學發展的來龍去脈有所交代。中國的“企業”發展實則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齊國便開始做出改變,在莊園經濟以外開拓了市場經濟,這使得齊國的國力不僅僅立足於土地的農業生產,而是以其國民相當部分力量投入專業的生產,例如海產和鹽業以外銷換取利潤。後來,中國商人更是憑藉儒商精神屹立於商業之林。
“中國式的儒商精神,其實並不遜色於韋伯所謂的‘新教倫理’,反而更多一些人情味,它是建立在人对自己良心之上的。”許倬雲認為,中國式管理的特色在於強調儒家的道德、責任,以及法家的“循名責實”。前者注重個體對群體的責任和義務,後者則與現代西方的管理學頗為接近,都強調制定目標、考核以及問責。至於許多人認為歐美國家的管理學和經濟學最先進、最完備,其實是片面的。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認為,中國古代政府的管理體制和方法可供今天的企業管理者學習和借鑒。人們不能只從國外引進管理知識,而是必須發掘中國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但要洋為中用,而且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讀者從《從歷史看管理》中學到的,不僅是歷史知識,更是史學大家提煉的管理智慧。”
歷史學家的文化自覺
“這次嘗試,將我的讀史生涯,拉進了另一天地。”《從歷史看管理》系列的讀者並非學術圈內的同行,許倬雲將歷史現象“化繁為簡”,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解釋,“如果從嚴謹的專題研究中,簡約一些可以察知的論述,也未必是離經叛道。學史者須在史學、史識、史德三方面都努力用功,若能將專業的知識加以轉化,從而有益於歷史學界之外的讀者與聽眾,又何嘗不是另一項值得盡心的任務。”
還有學者表示,許倬雲將散落在青銅器、簡牘中的管理智慧,淬煉成一套植根本土的領導力學說,這不僅是企業家的歷史課,更是一場管理學的“文化尋根”。匹茲堡大學亞洲中心訪問學者、資深出版人馮俊文長期擔任許倬雲的助手,據他觀察,許倬雲進行“文化尋根”,與他對於“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息息相關。
許倬雲曾在書中寫道:“我真正的歸屬,是歷史上的、永遠不停的中國。不是哪個點、哪個面,是一個文化體,那是我的中國。那個中國裡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馬遷,有蘇東坡,有杜甫,有辛棄疾,有楊萬里,有范文正公……那個中國裡有經書、詩詞、戲曲、建築,有人性,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還可以回到那裡去。”
馮俊文介紹,許倬雲是無錫人,從明末東林書院開始,無錫讀書人的風格就是注重“實學”,也就是注重學問在人間的現實功用。而許倬雲幾乎整個青少年階段都在戰亂中度過,也見多了國家、民族、父輩的苦難。在他的觀念裡面,讀書人要介入現實、參與解決現實問題,這不僅是他強烈的人生底色,也可以進一步解釋他為什麼會為當今的企業家寫出一套管理教科書。
廣東人民出版社新傳媒行銷公司策劃總監錢飛遙告訴記者,這套書帶來的挑戰,並非在於內容的專業性、學術與大眾的平衡、結構整合等技術問題,而是如何向讀者闡明“從歷史看管理”這一核心理念。
錢飛遙和同事一直在編校過程中探尋這套書的立足點,最終將之定義為“不確定時代的錨點”。“與‘歷史’相對應的,是‘當下’。在全球經濟和政策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我們將走向怎樣的‘未來’?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人思考。然而,不了解歷史,就難以看清未來。《從歷史看管理》系列叢書擁有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力量,可以為所有人,特別是創業者和管理者,提供內核穩定的文化支撐。”錢飛遙說。
洞悉歷史與人性的智慧
馮俊文(許倬雲助手,資深出版人)
許倬雲先生數年前說過一句話,廣為流傳:“我不在書齋里,我在人中間。”他是無錫人,從明末東林書院開始,無錫讀書人的風格就是注重“實學”,也就是注重學問在人間的現實功用。
另有一層因素,是許先生出生於1930年,從7歲到15歲,幾乎整個青少年階段都是在戰亂中顛沛流離,也見多了國家、民族、父輩的苦難。所以,在他的觀念裡面,讀書人要介入現實、參與解決現實問題,這是很強烈的人生底色,也對普通人及普通人的生活有著深入的理解和同情。
這套《從歷史看管理》系列,是將中國傳統管理學的經驗和智慧進行整理、歸納,與現代企業管理相對照,在華語世界不說是“開中國式管理之先河”,應該也是非常早的。兩年前,我主編許先生九十歲賀壽文集《倬彼雲漢》時曾做過統計,這個系列以單本算,在華語世界有28個版本之多,總銷量應該近百萬冊了。直到現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還有一門常設課程,就叫“從歷史看管理”。
許先生雖然是歷史學家,但數十年來始終關注現實問題,包括他的治學理路,也是側重於將社會學、統計學、考古學乃至於氣候學等實證研究的方法,引入歷史學研究之中。他意不在為中國文化張目,而是對中國傳統的經營學、管理學發展的來龍去脈有所交代。
我想,這與他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態度是一致的——在深刻的理解和懂得之後,所持有的一份珍惜和尊重。以我長期以來的觀察而言,許先生對自己“中國人”身份的認同非常明確,對中國這片故土上的人民,有非常深切的關懷和情感。
他提出,中國式管理的特色在於強調儒家的道德、責任,以及法家的“循名責實”。在我看來,後者與現代西方的管理學頗為接近,都強調制定目標、考核、問責;前者則注重個體對群體的責任、義務。
至於這套書的目標讀者群,我認為他們首先是企業界人士,三十多年來,這套書已經影響了幾代中國企業家。其次,管理相關專業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也可以讀這套書——它相當於從中國傳統管理經驗的視角,建立了一個巨大的資料庫。不只是管理理念和方法,從這個資料庫里還能看到人心、看到人性,看到許先生洞悉歷史人生以後,迸發出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