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深處的“頂流”遠非“懟人體”能表達
更新于:2025-04-01 06:56:43

本文轉自:遼寧日報

劉臣君

“都說朕搞文化誤國,那我問你,我的《瑞鶴圖》畫的好不好看?瘦金體不瀟灑嗎?你回答我,遼寧省博物館愛不愛去?說話!到時我的心頭好,什麼時候展出你都不知道!”最近幾天,由“文化遼寧”帳號製作的“宋徽宗”在線懟人,以情緒化的表達完成了“瑞鶴圖”“瘦金體”“遼博展覽”“關注帳號”的信息傳遞。

雖然被古代“頂流”懟得一愣一愣的,但是網友們紛紛承認:知識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進入了自己的腦子。“文化遼寧”帳號下“嚇得馬上就關注了”的網友,開始詢問《瑞鶴圖》展覽日期,也有外地網友開始詢問為何宋徽宗的《瑞鶴圖》會在遼博……形成了新一輪的遼寧推介和遼博的自發普及。截至3月31日晚,“文化遼寧”這條視頻在抖音取得近5000個讚,近2000個轉發;微信視頻號取得近2000個讚和近2500個轉發。

該系列視頻的創作靈感源於遊戲主播“小明劍魔”2025年初的直播片段,其經典臺詞被二創博主結合AI技術用於歷史人物形象。最早的視頻發佈於2025年3月初,如王羲之、杜甫、李時珍、張仲景等角色的吐槽視頻。

採樣自古畫的王羲之是古代“頂流”懟人的開篇之作,他質問網友:“我不寫大字是因為身體素質不行嗎……我條件允許嗎?你問蔡倫,我有八尺丈二的紙嗎?我有五斤裝的北太墨汁嗎?”杜甫則跳出來質問:“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里逃難3年,手機被搶、WiFi全斷,換你你不emo啊?回答我,你難不難受?好不容易撿點茅草,回去補補房頂,結果被人當著面薅走了。說我賣慘,真是給我氣笑了。”

從蘇州博物館、“文化遼寧”等官方賬號的出場便可看出又一文化傳播爆款的誕生,在古代“頂流”的狂懟中沉浸式挨駡3分鐘,共情一點,懂得一點,未嘗不是一件好事。AI是個好東西,如同汽車的發明擴大我們的生活範圍一樣,擴大了我們生命中的時間與空間視野。如何用好AI以及AI對傳統文化的再創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何謂真實”“如何傳承”,同時也為文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需要我們在使用、認知評判中尋找、繼承優良傳統。

傳統文化傳承長期有其固定話語體系,古代懟人“頂流”的創新通過AI技術手段,網路梗的轉化以及現代語境,以情感共鳴完成了歷史、藝術、醫學等知識的即時傳遞。線民對網路熱梗的熱情,會使知識以幾何級數加速傳遞的擴散。正如一位網友留言,“平時我對歷史了解沒有這麼詳細,現在聽到他們‘本人’講,有一種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覺。”讓以前因為傳統的學習方式對歷史無感的人重新燃起興趣,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同時也值得警惕的是,短視頻的時長限制與演算法偏好,迫使創作者不得不將複雜的歷史事件壓縮為“金句+衝突”的範本。一方面,當歷史人物被簡化為懟人“頂流”的固定範本時,文化的深度可能被消解。碎片化的短視頻傳播,雖降低了學習門檻,卻可能讓觀眾沉迷於“只言片語”知識獲得的快樂,誤將其擴大化為歷史全貌。

另一方面,將知識精簡化製作為標準範本,也意味著資訊的散佚,這對幕後製作團隊的業務水平和倫理責任提出了高要求——王羲之的時代為何沒有大尺寸的紙?為何要用北太墨汁?杜甫為何逃難3年?茅草補屋頂為何不成——製作視頻時的歷史考據是否嚴謹?製作團隊是否會因為數據考核而放鬆考核責任?AI製作會否因為互聯網虛假資訊污染造成二次污染?

古代“頂流”值得更精彩的呈現。“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文學、藝術、醫學、傳播諸多領域均在面臨AI的衝擊,唯有在技術狂潮中保持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深耕,才能真正實現“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畢竟,那些留在歷史深處的“頂流”,個人稟賦之參差,精神世界之闊達,遠非一個“懟人體”能表達。

留住古城的歷史記憶
留住古城的歷史記憶
2025-03-26 05: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