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為了摸清廈門文物家底,建立文物資源庫,廈門文保專家鄭東即使退休也樂此不疲。他說——
“文物普查是與歷史對話”
□本報記者 趙文娟 通訊員 姚秀雅 董維維
鄭東在廈門市東坪山尾嶺古道調查文物新線索。(受訪者供圖)
鄭東主持的考古知識講座吸引眾多文物志願者。 趙文娟 攝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的田野調查現場與古建築修繕工地間穿梭,廈門市博物館原副館長、文博研究員、古建築保護與考古文物鑒定專家鄭東保持多重身份:既是叩跡溯古、抽絲剝繭的“文物偵探”,又是守護建築肌理與文化的“時光修復師”。
從“三普”到“四普”,這位62歲的老文保人說:“歷史長河中,每代人都是過客。對某處文物來說,它的消費者或管理者也只是暫時的。因此,文物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給毀了,我們有責任守護好、傳承好。”
紮根一線的“文物偵探”
廈門市總工會門口,廈門市思明區“四普”隊員和鄭東正在採集一對石獅的數據。
“這對石獅雕工精美、氣勢不凡,獅身加底座超過2.5米,巨大的雙層底座雕刻著象徵威嚴的獸面與象徵清廉、長青的蓮荷和松鶴紋,是高級別官府才能擺放的。”鄭東說。
據他介紹,作為福建海防史的重要見證,清代福建水師提督衙署遺址位於現廈門市公安局前的廣場。經歷過數次機構更迭,衙署建築早已消失,唯一的歷史見證就是曾經矗立在衙署大門口的這對石獅。
2008年,廈門工人文化宮搬遷至體育路,這對石獅隨之也被遷移到現廈門市總工會大樓門口。2015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時,這對石獅被收入受國家保護的可移動文物名錄。
“現在,利用‘四普’的機會,我們正在爭取將這對石獅‘轉換身份’。”鄭東認為,比起可移動文物的身份,這對石獅更具有不可移動文物的價值。“清代,全國只在東南沿海四省設立水師提督署,它是福建水師提督衙署機構的象徵,是廈門海防地位的重要佐證,放在原址保護更有意義,應該物歸原處。”
當前,廈門正全力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依託“四普”契機,對摸清文物家底、建立文物資源庫,為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提供基礎資訊十分重要。為此,鄭東努力推動福建水師提督衙署遺址、新中國成立初期廈門人民委員會舊址、“一國兩制 統一中國”大型宣傳牌等多處體現廈門發展歷史和城市特點的文物認定。
鄭東說,相比於“三普”,“四普”在標準和細節把控上更為完善,尤其是文物普查種類方面有很大提升。“三普”時是全面普查,“四普”則是應普盡普、應保盡保,把近現代的文化遺產甚至人文景觀也囊括其中。同時,“四普”更加嚴謹和規範,文物認定門檻也更高,至少需要經過7關才會最終成為文物。因此,白天做外業的實地指導,夜晚在電腦前逐字逐句審核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成為鄭東的日常。
儘管退休后仍是連軸轉,他卻樂此不疲:“文物普查不是簡單記錄,而是與歷史對話、守護當代城市文脈、為未來續存文明火種。趁還能幹得動,有些經驗,我發揮餘光餘熱責無旁貸。”
尋跡守拙的“時光修復師”
與鼓浪嶼隔海相望的鷺江賓館建於1958年,是陳嘉庚先生親自向中央政府申請建造的嘉庚風格建築,曾是廈門最著名的標誌建築和“廈門最老牌酒店”。2013年,鷺江賓館被公佈為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
今年1月18日,經過一年零兩個月的精雕細琢,鷺江賓館完成第六次改造提升,正式恢復對外營業。
“改了哪裡?好像完全沒變。”樓前,不時有過往者駐足,仔細端詳這棟酒店,與他們記憶中的樣子做對比。的確,僅從外觀上看,鷺江賓館似乎沒有任何變化:綠色琉璃瓦、紅磚牆、貫穿樓身的石砌壁柱、轉角柱、房間地面的閩南花磚,甚至是陽台的樣式和水洗石裝飾欄杆,都與上世紀60年代一樣。
“這是我最滿意的一次改造!這與當初鄭東老師等文物專家的堅持和指導密不可分!”鷺江賓館工程部負責人坦言,出於改造可行性、商業運營等角度,最初的方案是將鷺江賓館按豪華酒店的結構和風格進行改造——外牆立柱要加粗,酒店大堂的“八字牆”和“八字大窗”要拆除,房間的花磚全部換成地毯……
“所謂的歷史傳承,就是要先保護下來,否則東西都沒了,還傳什麼?如果把這些老物件都推掉,那我們愧對歷史、愧對自己、愧對後人!”作為該專案加固修繕設計方案的評審專家,鄭東堅決不同意原改造方案。說起當年在經濟困難和廈門作為軍事前線的雙重壓力下,鷺江賓館建造的種種不易,他眼眶都紅了。
經過多輪討論和協商,最終各方決定:修舊如舊,盡可能留下鷺江賓館原本的味道。
從最開始的結構加固和裝修,到增加文物修繕,各方前後9次論證和修改方案,堪稱業界經典案例:所有工作內容,均遵循《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最小干預、保留原真性和歷史資訊”的原則,盡量保留和保護建築原結構、格局、裝修裝飾、構件,包括有歷史價值的痕跡——即便是破損的鑄鐵落水管和已不再使用的煙囪。
其中一次調整甚為關鍵:原本酒店大堂的“八字牆”和“八字大窗”(屏風牆)要拆除,留出更多的空間用於接待賓客,但在文保結構專家謝益人的指導下,多方討論後認為,“八字牆”不僅在大樓結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有特殊含義:傳統建築中,八字門廳象徵著尊貴和威嚴,也有廣納財氣之意。
“對於鷺江賓館這座充滿華人華僑記憶的酒店,也含有歸鄉之盼。”鄭東說。“八字牆”和“八字大窗”因此保留,還增加了閩南漁船造型的前臺,兼具泡茶台功能,凸顯閩南特色、海洋文化。
“嘉庚建築”的痕跡,在改造后的鷺江賓館隨處可見:大堂西側的空間,原計劃作為自助餐廳,現在改造為“時光隧道1958”,擺著記錄廈門歷史的老照片和老物件,讓住客靜靜地“穿越時空”,感受歷史;“時光隧道1958”的天花板一改原本的平面設計,加大投入改為騎樓的穹頂風格;客房統一使用南洋風格的四角大床,地面展示原汁原味的特色花磚;天花板灰塑裝飾腳線和原有燈座也原樣保留,花崗石立柱由惠安石材老師傅修復……
“今年春節期間,鷺江賓館的入住率達到98%。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也有華僑特意回來回憶老時光。”鷺江賓館品牌部負責人姜成華說,改造提升后的“文物級酒店”讓大眾“既看得到歷史,又能感受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