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鎮江日報
百餘年前,一位鎮江籍辛亥革命志士籌款築路——
京畿路上的愛國記憶與時代新生
李竟成與其子
年輕人打卡京畿路 網路圖片
本報記者 潘宇琴
本報通訊員 王潔源
春日清晨,京畿路上瀰漫著食物的香氣。早茶店裡熱氣騰騰,市民、遊客靠窗圍坐,品嘗著地道的江南早點。京畿路如今成了“網紅街”,成為年輕人打卡的熱門地點——糖水鋪前排起長隊,咖啡店裡坐滿拍照的年輕人,“京畿”彩繪牆前不斷有人駐足。民國風的建築立面與現代商業元素奇妙融合,沉寂多年的老街一夜之間煥發新生。
“京畿路是一位辛亥革命志士修築的,他名字叫李竟成,原鎮江丹徒縣大路鎮人。”近日,我市文史愛好者張鵬翻開他收藏多年的一本史志書籍——《辛亥鎮江將軍錄》,揭開了京畿路的百年歷史積澱,“網紅街”的繁華背後,深藏著一位鎮江東鄉革命志士的赤誠初心。
革命志士的築路初心
辛亥革命後,處於時代變革浪潮中的鎮江,城市建設破敗不堪、商業凋敝。“當時鎮江火車站在京畿嶺以西,只有一條狹小街道和市區相通,行旅運輸極不方便。”《辛亥鎮江將軍錄》中這樣寫道。為此,辛亥革命志士李竟成邀請當時鎮江商會陸小波、袁耀楣等人商議籌款,並帶頭捐出數月薪金,建成了一條從京畿嶺到火車站的石子大馬路。為表彰李竟成,路建成后一度被百姓稱為“竟成馬路”。1931年馬路拓寬后才更名為“京畿路”。
老照片裡,建成后的道路兩側房屋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商鋪,飛簷雕花的窗櫺欄杆,猶見曾經的繁華。“在那個時期去修一條路,可以說李竟成的思想是比較前衛的。”張鵬一邊翻閱史志一邊感慨。
與張鵬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潤州區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禮剛。他說,當時的鎮江,民族工業逐步發展,比如城外新河一帶的火柴廠、麵粉廠等,都需要與城裡聯繫,築路是歷史進步的必然趨勢和必然結果,“這條路開得很適時、很必要,李竟成是順應了歷史趨勢,是有思想、有前瞻性的,為鎮江後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革命情誼的滋養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李竟成和另一位辛亥革命志士趙伯先自幼是同學,也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友。1912年,在香港逝世的趙伯先靈柩輾轉回到鎮江,李竟成為他守靈5日,並寫下令人動容的挽聯:“幼同學,長同盟,同澤同袍,患難更同經粵海;仁可成,義可取,可歌可泣,精誠直可格星天。”
如今,京畿路成為伯先路歷史文化街區的一部分,徜徉路上,革命歷史的痕跡依然清晰可尋。依傍雲台山而建的伯先公園是鎮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園內青松偉岸,辛亥革命志士趙伯先的雕像巍然聳立。站在雲台山頂,俯瞰山腳下,熙熙攘攘的“網紅街”充滿人間煙火氣。“竟成馬路”和伯先公園緊密相連、互為一體,讓那段可歌可泣的同窗之情、革命情誼穿越時空,傳遞著濃濃家國情懷,激發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愛國主義情懷。一位經常來京畿路拍照的大學生說:“以前覺得歷史很遙遠,現在走在這條街上,彷彿能觸摸到百年前的城市脈搏。”
歷史文脈的賡續展望
在距離京畿路35公里的圌山腳下,這裡柳樹吐露新綠,桃花灼灼綻放。作為丹徒縣文物保護單位,李竟成墓位於圌山半山腰,面朝東南,周圍景色怡然,樹木茂盛,墓碑上光影斑駁,“辛亥革命志士李竟成墓”的刻字莊嚴肅穆。“李竟成的兒子叫李明,我們小時候都喊他五爺爺,以前都有人來祭掃,後來大路鎮拆遷後,他的後人很少來祭掃了。”山下村民管順福介紹。
而在圌山腳下不遠處,李竟成紀念公園正在規劃中。家鄉留下了李竟成的遺存記憶,而在他曾經傾注心血開築的京畿路上,是不是也應有實物供憑吊紀念。王禮剛認為,“這段歷史是值得展現的。建議在朝陽樓附近立碑,介紹京畿路築路經過,立碑保存時間比較長久,可以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歷史,更好地挖掘城市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
清明追思,是追憶過往和先人,也是思考當下與未來。從“竟成馬路”到“網紅街”,當早茶的香氣再次飄起,當咖啡的醇厚瀰漫街頭,京畿路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這不僅是關於一條街道的重生,更是一座城市對歷史的致敬與對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