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喜歡漢魏歷史的文博專業大四學生朝歌,從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出發,依次遊歷了曹操高陵、銅雀三台遺址公園、臨漳鄴城考古博物館和安陽鐘樓。“一想到它們會千年不變地、靜靜地在那裡,我有一種我與我所愛之間並不遙遠的安心感,讓人想起‘不朽’。”
清明前後,許多年輕人踏上了這樣的旅途——前往郊野的古人陵墓。有人會自嘲,將這一行為戲稱為“上墳”。實際上旅行目的地除了墓園,往往還包括當地的歷史博物館、歷史遺跡與文化園等。還有許多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尋找同行夥伴和攻略。
從成都武侯祠到安徽廬江周瑜墓,從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到安徽當塗李白墓,這些年輕人來到古人的墓碑前,平靜而詩意地講述自己從童年起便是如何瞭解、敬愛、惦念面前的“故人”。他們往往還帶著鮮花、零食、周邊製品、手寫信,甚至航空母艦模型,像一場謀劃已久的“重逢”。他們以更鮮活、更個人化的方式與歷史對話,一場場跨越千年、神交已久的“見面”正在上演。
2024年清明節,李白墓前擺放著鮮花和酒。受訪者供圖
姜明製作的帶去李白墓前的掛件。受訪者供圖
“千年前的月光終於還是照到了我身上”
顧浠從小就對唐朝和唐太宗李世民很感興趣,2024年國慶節假期,她終於有機會完成她的陝西之行。
昭陵在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那天她起得很早,地鐵、單車、大巴車輪番換乘,大巴車窗外逶迤的群山就是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一路上,她遊覽了李世民的臣子和兒女們的遺跡,中午抵達昭陵。
站在九嵕山山頂,顧浠看到遼闊的關中盆地,這是唐朝的寶地。她找了一塊空地開始自言自語,說在西安的城樓、碑林,西安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的見聞;說前兩天在碑林買了昭陵六駿的盲盒,抽到了青骓(李世民在武牢關擒竇建德時的戰馬——記者注),感覺很有緣分……
那一刻,遠處喧鬧的人被層層樹木隔開,四周只有風聲,顧浠感到“向我吹來的每一陣風,都是他在回應我”。她有一種衝動,“要帶一抔昭陵的土回去”。
“圓了一場11年的夢。”22歲的湖南女孩張俐玲在2023年清明節來到安徽的舒城和廬江后說。她從小學五年級就喜歡周瑜,但一直沒有親身參觀過他的任何歷史遺跡。來之前的一年,她又把《三國志·吳書九》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好像都在離他更近一步”。
張俐玲在舒城和廬江遊覽了兩天,她覺得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很好,司機師傅講話很溫柔,給她指路的妹妹很可愛,花店的老闆說茉莉花枝太短,還送了她一個花瓶。“那兩天一直飄著小雨,走的時候廬江突然出了很漂亮的太陽,照在水田上亮晶晶的,像他在送我。”張俐玲在遊記裡這樣寫道。
另外一個周瑜的粉絲,在2024年清明節遊覽周瑜墓時的心情與張俐玲相似。21歲的梅雨從周瑜的墓園中出來後寫道:“天朗氣清,春和景明,他墓前的風就像他本人給我的感覺一樣,溫柔而強大。只是站在那裡,我心裡所有的鬱結就都隨風散去了,心曠神怡。我永遠都會記得這一年的清明節,青草和將軍的塚,層雲和拂過發間的風。”
“最懷念的瞬間就是站在衣冠塚前面的那一刻,坐了很久高鐵和公交,也忽然不累了,只覺得特別值得,還好我來了。”梅雨說,“熱愛給人動力,看到和他相關的就會很高興。有這樣一位英雄作偶像是很驕傲的事情,也會激勵自己變得更好。”
“就像兩個靈魂隔著歷史長河終於能夠對話,千年前的月光終於還是照到了我身上,也會照在後世千千萬萬人類身上,也許這就是古人說‘留名青史’的意義之一吧。”一名網友這樣說。
2月5日,周易攜自製車票和《韓熙載夜宴圖》明信片在南京雨花臺(後人推測其安葬地)韓熙載塑像前留影。受訪者供圖
給李白送一壺酒,給諸葛亮送一張西成高鐵車票
近年來,有人注意到一些歷史人物的墓碑周圍,擺滿了各種頗有創意的禮物,並將其稱為“中國人的浪漫”。比如,霍去病的墓前被放了巧克力,因為“他說到底還是一個年輕的孩子”;李白的墓前成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多品種酒類博覽,頗為壯觀;有人在武侯祠為諸葛亮送上西成高鐵車票和西安的泥土,像是對1800年前的問候;還有一些禮物在幽默揶揄,曹操有頭痛病,便有人給他送布洛芬膠囊,孫權多次攻打合肥沒有成功,就有好事者留下“我在合肥很想你”的路牌掛件。
西安大學生沈念辭在2024年清明節期間,偶然注意到茂陵就在離自己不遠的地方,還有很多人去祭拜。她看過紀錄片,對霍去病有所瞭解,“封狼居胥”這個詞很吸引她,讓她產生了對這位少年將軍的崇敬和嚮往之情。去之前,她也準備了一些禮物,“想到他最出名的戰績是征戰河西走廊,就帶了標記好河西走廊的地圖去,還帶了酒和寫了寄語的明信片”。
沈念辭的禮物恰好被另一名前來的遊客看到了。遊客感到很震撼,拍下照片發在網上並寫道:“地圖上,標註出霍去病曾帶領數萬漢軍,千里奔襲踏破祁連山。另捎上一瓶酒水,慰勞九泉之下將士,曾經被你們血液滋養過的土地之上,如今陽和啟蟄,寸草春暉。雖仍道遠彌堅,擋不住春來勃勃,生生不息。”
沈念辭也被其他人感動著。她說:“有人帶了巧克力,說是因為小將軍說到底也就是一個少年,讓我很受觸動。”她還發現有一個霍去病粉絲團,每個月會送上一束花,他們不在西安,就會托在西安的花店老闆每月送,“逝去千年的人還有一群人記著他、愛著他,真好”。
“一直以來,無論生活還是學習中,都經常有李白各種形式的‘參與’,很有感情。”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薑明是李白的粉絲,她說:“我覺得關於李白,前人已經講過太多,但我所瞭解的仍然只是一部分的李白。我更在意的可能是相对私人的书写,所以去他去過的地方、看他看過的景色,是一種觸及詩人心境的非常有趣的形式。”
姜明尤其喜歡李白描述自己去探尋古人心境的詩句,譬如“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意味著現在的我們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去感知過去,而且這種在場感十分鮮活”。
2021年和2024年,姜明去過兩次位於安徽當塗的李白墓。在墓前,她注意到有人留的兩罐啤酒附帶便簽,分別是給李白和杜甫的。第二次去時,她又看到墓前有許多花和手寫信,“留信的人都很用心”。
“酒還是最應景的。”姜明自己帶過一款叫“李白”的清酒、兩小罐家鄉米酒,還有自己設計、親手製作的古籍滴膠材質小掛件——寫著杜甫對李白表達思念的詩句“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90后成都女孩央可哥這兩年買了武侯祠的年票,常看常新。“每次去,都能在丞相的塑像前和惠陵前看到很多鮮花和各種禮物,有三國殺卡牌、手寫信、零食……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清明節,看到丞相的塑像前有一份手寫的《出師表》,裝在盒子裡。”
梅雨去“見周瑜”的時候,也準備了好幾種禮物,包括鮮花、手寫賀卡,還帶了航空母艦的模型,“讓周瑜看看現在‘水軍’發展得怎麼樣了”。
那天,梅雨遇見許多同齡人,都是遠道而來帶了“伴手禮”的。其中有女生抄了有錯音符的琴譜,因為“曲有誤,周郎顧”。“大家之前都不認識,但會在墓園一起分享喜歡周瑜的心路歷程。他值得千年之後還有這麼多人喜歡他。”
23歲的文博愛好者周易因為研究戰國秦漢考古,專門設計了“古人車票計劃”系列。她認真做功課,打卡不同歷史人物的墓,根據人物的經歷為其設計一張車票——出發地與目的地,都是人物一生中重要的地點。有的是故鄉和事業起點,有的是被貶謫後客死的他鄉,有的是功成名就處,有的是征戰的目標,還有的是半生所系的國都或領地……
這樣一張車票搭配上具有個人特色的禮物,比如為韓熙載製作的就是《韓熙載夜宴圖》明信片,被周易一程一程帶去不同的歷史人物的墓碑旁。有時,她還會選擇穿戴特定朝代的傳統服飾,增加儀式感。
2024年清明節,成都武侯祠諸葛亮塑像前擺放著花、三國主題遊戲卡牌和明信片。受訪者供圖
3月29日,曹操高陵,朝歌用曹操形象的透卡拍照留念。受訪者供圖
出發!長途跋涉去見你
當墓或遺跡所在地離自己很遠時,許多歷史愛好者便會跨省長途出行,專程“奔現”。張俐玲就是第一天下午從湖南吉首坐高鐵出發,到懷化轉車,坐一晚上火車,次日清晨抵達湖北武昌,再換乘,上午到合肥,再先後去往舒城和廬江。
很多陵墓在遠離城市的地方,需要靠長途汽車往返,通常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梅雨還想去洛陽的首陽山看看曹丕的墓,“之前去洛陽旅遊,因為首陽山太偏了,很遺憾行程沒安排上,下次有機會一定得補上”。
歷史專業的大學生周弈寧發現,很多歷史愛好者對某些城市的歷史遺跡並不熟悉,於是專門打造了一個社交媒體帳號,來介紹路線規劃、預約注意事項和特色美食測評,引來很多網友討論,大家紛紛表示“非常需要”。
姜明也認為,出行規劃和提前瞭解很重要,她2021年第一次去當塗李白墓的感受是,“自駕最合適,但沒有車的話就只能打車,如果遇到活動,路上很容易堵車。共享單車也不覆蓋,似乎曾經有過公交,但等了很久之後問當地人卻說沒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查詢后瞭解到,當塗本地有旅遊專線1號,另有701等多路公交可以到李白文化園、當塗縣博物館。網上遊客對其準點率和發車頻率評價不一。有喜愛李白的年輕人在2023年、2024年去遊覽後,稱公交等待時間過久且不好打車;但也有網友表示,她在不久前去遊覽後,感到當塗公交車基本準時,可以參考公交小程式合理安排時間。
央可哥一直想去陝西勉縣的武侯祠和四川大邑的趙雲墓。她查到趙雲墓目前還未開放,已經修繕了很多年。“我大邑的朋友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趙雲墓,拍照給我看。新聞說今年年底趙雲墓會開放,那時候應該很多人都會去,我們已經盼了好幾年了。”(應受訪者要求,朝歌、沈念辭、央可哥、姜明、周易為化名)(見習記者 李怡蒙 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