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 夏振彬
你被“老祖宗”教育了嗎?“回答我!”
最近,在AI助力下,歷史書中的人物突然都“活”了。各行各業的“老祖宗”紛紛化身“暴躁老哥”,透過螢幕發出靈魂拷問,那句“回答我”更是火爆出圈。且看——“你們怎麼能輕易說我在賣慘?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里逃難三年,你不emo啊?回答我!”這是“杜甫”在和你掏心掏肺。
“有人說我只會風流,什麼花前酌酒、月下秋香,搞得我好像多不務正業一樣……說我瘋癲,那我問你,父母妻兒妹同一年全部去世,換你你不emo啊?你回答我!”這是“唐伯虎”“貼臉開大”。此外還有“扁鵲”提醒吃早餐,“李白”逼你背詩,“祖沖之”抽查圓周率,“蘇轼”憤懣吐槽“一路被貶”……
稍作梳理會發現,此類視頻有幾個突出特點:出鏡人物都是古今中外的“頂流”,他們表情誇張,語言魔性,“網感”十足,還脾氣不好、相當暴躁。
歷史人物“原地復活”,為何爆火?
按照有效傳播理論,傳播的資訊只有被受眾理解和接受,才是有效傳播;說服理論認為,受眾更傾向於接受與自身身份相近的傳播者的觀點。一直以來,教育科普也好,知識分享也罷,“老祖宗”們都是被描述、被講解的物件,他們往往面孔嚴肅、形象模糊、遙不可及,可敬但不可愛可親,可見但不立體可感。
如今,AI古人從“故紙堆”裡走出來,一改正襟危坐的姿態,以普通人的視角為自己代言。他們有性格,有脾氣,能言善辯,還會互動,讓視頻內容趣味性十足、親和力拉滿,讓有意義的內容更有意思,讓知識“以粗暴的方式進入腦袋”。第一人稱、人格化、通俗、有趣、貼近……網友直呼“上頭”,也在情理之中。
那為何咆哮?
傳播學里還有個概念——情緒傳播,指的是在資訊傳播過程中情緒的傳遞。在互聯網語境下,情緒已成為資訊傳播的關鍵元素。強情緒意味著強刺激,能充分調動用戶情緒。相比於娓娓道來、平鋪直敘,情緒總能引爆網路的原因正在於此。
歷史上,每一次資訊技術革命都會推動傳播革命。“老祖宗”集體“開麥”,本質是技術賦能下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對此,有人樂見,也有不少人擔憂過度解構、花式惡搞會“把歷史人物扁平化”“可能導致知識的碎片化和庸俗化”……應該說,這些提醒是必要的,但也不宜反應過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名人群星閃耀。我們要有這種自信與底氣:歷史文化不會因為所謂惡搞而遭貶損,歷史人物不會因解構而面目全非——“二創”而已,沒有那麼大的破壞力。
更何況,熱點總是呼嘯而過,網路文化產品也要遵循優勝劣汰的法則。倘若AI古人停留於流量思維,僅以“暴躁”、娛樂為賣點,新鮮感一過,網友審美疲勞,流量勢必急轉直下,人們又會擁抱下一個熱點。過往經驗一再表明,文化是有自凈能力的。如果相關產品充斥著反智、低俗等不良取向,令人失望甚至“辣眼”,必然會黯然退場。只有精華才能經受住市場淘洗、最終沉澱下來。
傳播爆款可以說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得益於AI加持,千百年前的古人才有機會動起來、笑起來。隨著AI愈發強大,相信還會有新玩法不斷解鎖、新靈感持續上線。
眼下風頭正勁的“老祖宗回答我”,不過是其中的過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