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城市更新中的天津老建築成為文化新地標
梁柱間的時光留聲機(圖)
記者 韓愛青 莊媛 攝影 吳迪
|
鐘書閣 |
|
原開灤礦務局大樓 |
|
樘院 |
|
天津第一機床總廠 |
|
鐘書閣 |
|
原開灤礦務局大樓 |
|
天津第一機床總廠 |
城市更新,像是城市的新陳代謝,是城市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市近年來全力推動城市更新專案,更新了城市的基礎設施、改善了民生福祉、提升了城市形象。在此期間,通過新建或者盤活的方式,形成一個個新的文化地標,帶來經濟新增長點的同時,啟動了獨特的城市文化氣質。
濱海新區
城市裡的綠色共享空間
“藏”在鬧市中的老舊水系公園,在城市更新專案中,搖身一變成為一座高端大氣的城市綠色共享空間。如今,坐落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的泰達時尚廣場湖區公園每天都會吸引不少人來這裡散步和觀景,“小橋流水人家”的中式園林風景,是喧鬧城市中安靜的一隅,走進公園內,一股帶著青草味的清新之風撲面而來。
這座湖區公園規劃總面積9萬平方米,是泰達時尚廣場城市更新專案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其分三期打造,主題是“城市綠洲”,目前已經向公眾開放面積為2.4萬平方米的一期湖區景觀。近日,記者在公園內看到,公園結合既有的水系地勢,修建了休閒會客廳、廊橋、石板路……與其他公園不同,這裡的設計、用料均比較精緻,更像是一個私家園林。
“這個公園和其他公園不太一樣,比較安靜。休息的空間有綠植遮擋,真的像一個個‘會客廳’。最近天氣暖和起來,我經常趁午休的時候,和朋友買上一杯熱咖啡,坐在公園裡聊天或者看書。”在附近工作的張小姐說。
公園建設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園北側緊鄰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產業區,右側是天津港港區,處於“港區、產區、城區”三者的中心位置,不只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休閒遊玩的好去處,也成為園區企業的綠色共享空間。公園精心規劃了多個功能區域,包括共用客廳、動感花園、能量花園、康養花園、林澗之聲以及活力水岸,目前已經開放一期共用客廳部分,未來全部開放後,可以滿足安靜休閒、體育活動、文藝演出等相關功能。專案二期預計今年上半年對外開放,可以進一步激發這個片區整體的生機與活力。
和平區
“文旅+金融”的雙重精彩
2024年,和平區城市更新專案中,盤活利用計劃的重心主要放在解放北路沿線和五大道地區。這其中,代表“金融”的泰安道5號原開灤礦務局大樓和五大道地區唯一的中式建築樘院就在閑置多年後,依託著城市更新的“春風”,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精彩。
原開灤礦務局大樓已經有104年歷史。現在,其外表修葺一新,大院內車來車往、人流不斷。老建築展現新活力,華麗轉身為天津金融展示中心和金融機構服務中心,同時也是解放北路金融歷史文化區的一個新文化地標。
就在記者採訪時,大樓二三層作為海河產業基金和國內高端金融智庫——北方新金融研究院的辦公地點,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日常工作;一層則正在舉行全市級別的金融會議;地下一層,天津金融歷史文化展也在正常展出中。大樓運營方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座老建築目前所有的用途都與“金融”相關,除了用作辦公,大樓是各類金融會議的召開地點,他們一直在對接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態,承接金融主題高端論壇、路演、培訓、會務等商業性活動,同時謀劃高端藝術展、精品拍賣會等高品質主題活動。
當然,這並不代表普通市民和外地遊客就沒有機會與這座老建築親密接觸。大樓地下一層的天津金融歷史文化展展廳內,有大量展現我市金融歷史文化發展的圖片、實物等精美展品,真實還原了我市金融業的演變歷程。展廳通道上的一個個“小門”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小門大約半人高,就像童話故事《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里小矮人家的門一樣,成年人進門需要俯下身子。“這是幹什麼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原開灤礦務局大樓屬於市級文物保護建築,在此次城市更新專案盤活、裝修過程中,最大限度還原了建築的原有風格。這些小門是建築最初的設計,裡面是儲藏室。目前,天津金融歷史文化展的展廳僅接受單位集體預約參觀,不過工作人員透露,他們正在研究預約機制,準備對普通市民採取預約的方式開放參觀。
坐落在大理道5號的樘院是五大道眾多小洋樓中唯一一棟中式風格的建築,其在閑置了近20年後,也在城市更新中“活”起來,如今已經成為五大道地區一處新的文旅觀光地。近日,記者在樘院內看到,眾多遊客前來拍照。院內集合了包括餐飲娛樂、時尚購物、藝術展覽、中式婚宴設計等業態於一體的小型商業綜合體,具體來說,有咖啡廳、酒吧、熏肉餐吧、天津首店中式餐廳、國風攝影、短劇製作公司等進駐,讓遊客在不同時間段,可以體驗到多個消費場景,讓古建築與新業態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我祖輩住在五大道,據家裡老人講,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曾經是市120急救中心的分站,後來網站搬走,大院閑置多年。我經常遛彎經過這個院子,當時從門縫往裡看,建築老舊,雜草瘋長,顯得有些荒涼。沒想到更新後,這座老院子變得這麼漂亮。”自從樘院對外開放後,居住在大理道的趙先生經常要去院子里看看,感受老建築的魅力。
項目運營方的工作人員介紹,城市更新項目簡化了盤活這座老建築的相關手續,各部門也助力了審批速度。“2023年6月,我們啟動修繕工程,2024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目前,我們日均接待遊客量6000至7000人次,2025年春節假期,累計接待遊客達20萬人次。”
今年,樘院從“文化”獲得,還有不少“大動作”,計劃籌辦戲劇文化節、非遺展覽、中式樂器表演、獨立設計師品牌秀、搖滾唱片展、攝影展、精釀文化節等,涉及藝術、娛樂等眾多領域,這些精彩紛呈的活動,可為院落文化添磚加瓦,打造文旅新地標。
河北區
旅遊景區內的“讀書殿堂”
小學舊址變書吧,這個轉變並不“違和”,可如果是旅遊景區內建書店,那就比較少見了。河北區意式風情區民族路39號原是河北區實驗小學舊址,小學遷出後,借著城市更新項目的契機,這棟老建築也被重新啟用,成為了如今的鐘書閣書店。書店自去年9月開業以來,以獨特的設計引起了廣泛關注,被大眾譽為天津“最美書店”。
鍾書閣整體造型的打造就像是一本本疊起來的書,搭配著如同層層書架一樣的旋轉樓梯,獨特的造型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拍照。店長告訴記者,整體設計上,天津的鍾書閣融入了濱海城市海浪的特質和歐洲復古風格,與所處的意式風情區整體風格相融合,展現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文化氛圍。外牆採用開放式景德鎮異型陶土磚干掛幕牆,內部採用三層高開放共享空間以及360度旋轉樓梯等設計,體現出海浪、鋼琴鍵等元素,通過創新的設計和功能佈局,將歷史建築與現代文化相結合。
旅遊區給書店帶來人氣,而書店也成就了旅遊區的文化底蘊。店長告訴記者,作為全國性書店品牌,鍾書閣在全國開的旅遊型門店比較少,天津算是一個。書店開業半年多來,接待顧客20萬人次。鍾書閣不僅僅是一個書店,更是一個文化綜合體,定期會舉辦作家見面會、專題講座、親子共讀等活動。遇到公休日,鍾書閣經常是“人滿為患”,需要限流。為了減少顧客排隊等待的時間,下一步,鍾書閣準備採取預約制的形式,希望能給大眾帶來更好的讀書、購書體驗,同時,其還將推出結合天津本地特色的文創產品,讓書店成為天津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驛站”。
河東區
老廠房煥新工業文化
冬春交替的夜晚,還有著一絲涼意,可天津第一機床總廠改造而成的“津一·PARK”都市產業公園內,三五成群的市民或在這裡漫步、或在這裡打籃球、或與老廠房拍照,還有的在咖啡館里喝點東西看看書,帶著些許的輕鬆、愜意和慵懶。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始建於1951年,曾是中國齒輪機床行業的領航者。2014年,隨著企業陸續搬遷,這片老廠房閑置下來,許多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工業建築、設備和文物塵封多年。
在城市更新專案的助推下,老廠房也迸發出新的活力。立足“工業文化的傳承”,在開發運營中,運營方通過對機床廠的歷史資源、機床人、機床事、機床建築、機床自然環境等深度挖掘,以資產盤活、工業遺產復興、提升居民生活水準為目標,打造宜居宜業的都市產城融合示範區。
目前,專案前期的津一會客廳、廠史館等已投入運營。走在大院內,處處都遺留有老廠當初的痕跡,路邊架設在空中的傳送裝置、一台台老機器……完成更新的廠房外部也盡可能還原初始的樣子,一些老機器被留下來,完好地保存在津一會客廳內,供遊人一邊品咖啡一邊拍照。
運營方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產業公園總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總投資66億,整個片區結合工業遺跡,打造“文、商、旅、產、住、研”一體的地標板塊,整體規劃為“一軸一心兩帶四區”,“一軸”是龍宇路產業發展軸,串聯河東金貿產業園、海河柳林設計中心的跨區域產業發展軸;“一心”是煥新中心,金二車間以智慧科技產業為核心的展示交易中心;“兩帶”是“工業記憶廊道+月牙河濱河景觀帶”,月牙河濱河景觀帶與廠區工業景觀公園共同構成藍綠空間骨架;“四區”是四大特色街區,工業文化區、創研產業區、宜居生活區、產業學院區,將生產、生活、文化娛樂、地區記憶和產業升級進行街區化展現。
“工業記憶”的文化定位獨闢蹊徑,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拍照。第一機床廠在地理位置上並無太大優勢,但園區的一家知名品牌的連鎖咖啡廳,自園區開放開業以來,營業額曾一度創下全市第一。可見,善用資源,第一機床廠真正解鎖了“工業文化”帶來的流量密碼。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相關負責人
城市更新行動 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
“我市從2023年啟動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到2027年,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進一步加強。”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具體來說,就是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尊重歷史文化規律,提升城市軟實力。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培育現代時尚氣息,讓歷史與未來交融、傳統與現代輝映。保護好、利用好五大道、意式風情區等彌足珍貴的“小洋樓”歷史文化資源,塑造新時代天津城市風貌,傳承歷史文脈,打造人文之城。
2024年,我市將城市更新作為提升城市業態功能品質的重要抓手,分類推動城市更新項目建設,推動土地、工業、商業、學圈、軌道上蓋、風貌建築等各類資源盤活更新。河東區井岡山路片區、南開區天拖片區等專案開工實施,全市已開工項目達到23個。其中,充分利用優質高校資源,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施了天拖片區、美院片區更新專案;聚焦商旅文融合發展,實施了南門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區等專案;在做好風貌建築保護方面,落實“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精神,煥發小洋樓新活力,實施先農大院、東西里等片區更新專案;在推動工業遺存保護方面,聚焦都市產業轉型升級,挖掘工業遺存價值,打造了第一機床總廠等專案。
這位負責人表示,2025年,我市將繼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全面推動既有項目實施,其中有不少與文化相關的專案,如打造五大道等保護和活化利用升級版,全力推進天拖片區、第一機床總廠等更新專案,按照年度計劃完成投資任務。
專家觀點
城市更新中
文化帶動經濟發展
在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韓薇薇教授看來,城市更新中形成的一個個文化新地標,在傳承歷史的同時,給城市帶來的是“真金白銀”,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城市更新,文化先行;經濟發展,創新相隨。社會在進步、文化在進步,我們的城市也要跟上腳步。天津作為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始終面臨著如何平衡歷史傳承與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課題。”韓薇薇認為,近年來,天津全力推動城市更新專案,已經讓多處原本沉睡的土地煥發出生機,例如濱海新區的老舊水系公園,通過打造“城市綠洲”,成為綠色共享空間;和平區院門緊鎖多年的原開灤礦務局大樓和閑置多年的樘院,充分發揮文旅與商業融合的潛力,使昔日承載歷史記憶的老建築,吸引大量的遊客和投資者,推動了“文旅+金融”的融合發展,成為集多種業態於一體的天津新文化地標;河北區於旅遊景區內建設書店,因其採用旋轉樓梯和海浪造型設計,就像把文化裝進了貨架,充分印證了消費者心中的“場景價值”;河東區第一機床廠改造項目通過“工業文化”的復興,將老廠房變身為工業記憶公園,既保留了工業遺產,又為市民提供了新的、差異化的文化體驗。這些變化,對於市民來說是新奇的,對城市來說,是欣喜的,其代表著發展與機遇。
無論是盤活融合文旅商業的歷史老建築、設計頗具特色的文旅型書店,還是復興工業遺產,都是結合城市特色和發展精心創造的,是新時代天津城市風貌的活力展現。不過,在資本力量推動下,城市更新專案往往會面臨商業開發和文化保護的矛盾與挑戰,因此韓薇薇建議,政府需提前在戰略、規劃和管道方面做好準備,確保城市更新既能滿足天津發展的文化需求,又能拉動經濟增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城市更新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必須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同時,也需要注意熱鬧背後的“虛火過旺”,既要留住流量,也要長期發展。此外,政府需強化宣傳,提升民眾對城市新貌及文化地標的認知,增強城市認同感和自豪感,宣導文明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激發城市活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