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津沽一脈書香(圖)
更新于:2025-03-26 13:53:01

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講述天津歷史文化傳播者,家族在津十余代

留住津沽一脈書香(圖)

口述 章用秀 採寫 孫瑜

  章用秀

  1947年出生的章用秀,是一位研究天津歷史文化的學者,出版過《天津地域與津沽文學》《天津的園林古跡》《藝術大師李叔同與天津》等百余部著作。他也是一位藏書家。走進他家大門,就好像走進了一座圖書館,從書房到臥室再到客廳,到處都是書,幾十個書架將四壁佔滿,不同版本的圖書及線裝書分門別類地擺放,規整有序。買書、讀書、著書幾十年,他將從書中讀到的知識,運用到對天津歷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廣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研究天津書畫歷史

  收藏天津鄉賢畫作

  我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家裡算上我這代,在天津市能上溯到十一代人。這可能也是我對天津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吧。

  我從小喜歡到處亂走。我家住在河北區水梯子大街,5歲那年,有一天,我自己去百貨大樓,出來后本該往右轉,回河北區,可我卻向左轉,竟走到了海光寺。天都黑了,是員警叔叔把我送回了家。上學時,課餘時間我常跑到市區各處及郊區的一些村鎮,還畫了方位圖、在小本本上寫下考察記錄。

  上中學時,我喜歡上了寫作,上山下鄉仍堅持寫。1974年,我分配到河北區委,做新聞采寫,在《天津日報》上發表過很多河北區發生的新聞事件。

  我喜歡書畫,發表了一篇介紹天津書畫家梁崎的文章,但要不要接著寫這類文章呢?心裡有點兒猶豫。《天津日報》的朱其華老師鼓勵我:“天津的書畫家不應被埋沒,《天津日報》需要這樣的文章!”他的話為我指明瞭方向。

  之後,我撰寫了李鶴年、姜毅然、劉維良等天津書畫界前輩的文章。上世紀80年代,著名書法家吳玉如去世,朱其華老師讓我寫一篇紀念文章,因為要得急,就在他的辦公室里寫,我寫了一個半小時。

  其實,歷史上天津有很多卓有成就的書畫家,但文獻方面卻有所缺失。為彌補這個遺憾,我多方搜集資料:第一,盡可能地去查閱畫史、書史、地方誌、津人詩文集及筆記雜談,包括《天津縣志》《天津縣新志》《天津志略》《津門詩鈔》等,也查閱了舊報刊,包括《北洋畫報》《大公報》以及《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等,一點點積累;第二,我奔走於博物館、展覽會、拍賣會、藝術商店,留心天津鄉賢的作品,拍照片、做筆記,拓寬資料來源;第三,我從拍賣會和畫店購得過數百件津人畫作,逐一品評、探討。最終,我完成了《天津書法三百年》《天津繪畫三百年》兩部著作。

  我收藏有一批天津鄉賢的書畫,也曾在天津美術館辦過專題展覽。有一件曾延年所繪《秋花圖》,淡紅色的山茶花、藍色的牽牛花配以淺綠色的花葉,格外清麗淡雅。曾延年是成都人,但這幅畫的收受者,實為天津人李叔同。曾延年在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史上可圈可點,他與李叔同一樣愛美術、愛戲劇,先是在日本,后是在上海,前後同學、共事數年。此畫見證了兩人的非凡經歷及特殊關係。

  因為我生在河北區,又在河北區工作,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就關注到了同樣在河北區出生、長大的李叔同。很多書刊說他是浙江平湖人或山西洪洞人,我查證了大量文獻資料,證明李叔同家中至少八代人生活在天津,李家是天津的坐地戶。我多方查考了李叔同在天津的成長經歷、他的人生軌跡及其在天津的師承關係,以此證明天津文化的近代性對李叔同後來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撰寫了《天津鄉賢李叔同》《一代宗師李叔同》等著作。

  鹽商延攬四方名士

  繪出天津文化底色

  朱其華老師曾為我的《天津地域與津沽文學》一書作序,題為《一脈書香》。他寫道:“天津過去不僅有電視劇裡大力渲染的好勇鬥狠之徒和被稱為‘混混兒’的一類人渣——那不過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枯枝敗葉;天津同時還有深受國內外學子尊崇和仰慕的曠世奇才、文學大師、高僧大德李叔同,以及與外地相比並不遜色的文人群體和一脈書香,那才是更值得重視的研究物件,決不能讓他們像黃金一樣沉入海底!請換一個觀察角度審視天津的過去和天津地方文學,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天津——那才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天津!”

  歷史上,天津的漕運、鹽業非常發達,有很多鹽商在此經營、生活。嚴修家是鹽商,李叔同家也是鹽商。鹽商致富后,辦了很多慈善事業,在各處營造園林,也辦教育延攬四方名士,把浙江、江蘇一帶的文人吸引到天津來。因此,在那個時期,天津出現了文化大發展的局面,本地的詩詞、繪畫、書法,都有很大的提升,留下了許多作品。

  天津近代文化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也有些許的雜音。比如,我們有時候會聽到這樣的話:“天津人只會耍嘴皮子,沒正文兒!”其實在我看來,天津人說話,除了個別的方言土語之外,大多是帶一點兒天津味兒的普通話,只是三聲字的發言重了一些,絕不像某些人模仿的那樣,不倫不類、不三不四、半真半假、半生不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就是一嘴的天津方言,他發出的“愛國三問”擲地有聲,絕不是“耍嘴皮子”。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把天津說得很俗。我認為,天津人當然有幽默直率的性格,但這並不是粗俗、野蠻。天津既有俗文化,也有雅文化,梁啟超、李叔同、嚴修、曹禺等都可以代表天津人,代表天津的雅。

  天津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海河、海洋孕育和發展了天津,構成了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城市性格。挖掘我們的文化資源,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的精神,正是我們這代人應該堅持做的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實地探訪也是閱讀

  我一生與書結緣,每天必須有書置於床頭,才能入睡。上中學時,我對書已經是情有獨鍾,常背著家長偷偷地用零花錢買書。參加工作后,每到一個地方辦事,哪怕時間再緊,我也要去當地的書店逛逛,遇上好書總是不忍放手。

  我買書有幾個原則:第一,買書從來不惜成本;第二,從來不用公費買書;第三,買書時不跟賣家討價還價。從《古今圖書集成》、經史子集的主要典籍、現當代名著,到筆記雜談之類的單行本,我幾乎買了一個遍,總計藏書已有三萬多冊。只要是與天津有關的書,我更是想方設法地買到,從這些書裡發現了很多有關天津人、天津歷史及地域文化的知識。當朋友把我的書借走後,我會立刻再買一本同樣的書補上。

  研究歷史文化,除了讀書、查找文獻,更重要的是去實地探訪。比如位於河北區的雲貴會館舊址,最近已經重新整修了。很早以前我就去過,當時那裡有一家小工廠、一所中學。我跟廠里的人們攀談,他們告訴我,有個文物販子想買會館里的一塊石碑。我說,千萬不要賣,一定要保護好。這塊石碑一直保留到現在。

  我還曾對一些歷史建築提出過保護建議,比如河北區三馬路114號院、三馬路與宿緯路交口處一座中西合璧的老樓、辰緯路西北段西側的豐厚里、達仁堂製藥廠內的小樓等。

  北寧公園裡面也有很多歷史建築,多建於清末至民國時期,與天津的其他公園不太一樣。我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公園致遠塔前的一對石獅比較特別。清代的石獅雕刻比較厚重,其形態活潑多於兇猛,讓人感到臃腫疲遝、軟弱無力,而金代石獅的造型卻很清瘦。我查了《益世報》,在1921年4月19日這一天登載了一篇文章,談及河北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前身)在省內徵集石獅,於某縣發現了一對。曹錕的弟弟曹銳對此頗為關注,經過一番周折,石獅落戶天津。這對石獅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是天津市現存雕刻年代最早的石獅。

  另外我還查詢到,天津還有兩對古代石獅:一對在天津市自來水公司門前;另一對在位於黃緯路的九八三醫院(原二五四醫院)內。

  退休後,我給自己安排好作息時間,每天還像上班一樣,工作時間只允許自己讀書、寫作,絕不輕易侵佔。我先後應天津圖書館、天津市文物局等單位之邀,做了“天津的園林古跡”“李叔同與天津”“徐世昌——書畫兼工的民國總統”等專題講座,傳播歷史文化知識。我希望讓更多的人瞭解天津、愛上天津,因為這裡是我祖祖輩輩居住、生活的地方。

花茂時聽風
花茂時聽風
2025-04-06 08:35:22
雜技《蹬傘》
雜技《蹬傘》
2025-04-06 08:49:41
悠悠秋千 蕩越古今
悠悠秋千 蕩越古今
2025-04-06 08:49:51
碗窯里的千年回望
碗窯里的千年回望
2025-04-06 08:50:12
高原上的照亮與成長
高原上的照亮與成長
2025-04-07 06: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