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寒殘一葉
在江南的悠悠歲月長河中,總有一些地方,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散發著文化的深邃。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的徑山寺便是其中之一。當我初次聽聞它 “江南五大禪寺之首” 的赫赫名號時,內心便湧起一股難以抑制的探秘衝動。於是,在一個微風輕拂、陽光暖煦的春日里,我踏上了這片充滿禪意的土地。
2025年3月拍攝於浙江杭州。
這幾年徑山寺的名聲在外,香火鼎盛,香客遊人如織,所以上徑山需在遊客中心統一換乘中巴上山,免費坐車,這一點非常棒。車子緩緩駛向徑山,沿途的景色如詩如畫。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空氣愈發清新,城市的喧囂與紛擾也被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到站下車,步行走過一段石棧道,徑山寺赫然出現在眼前。寺廟隱匿於五峰環抱之間,站在寺前極目遠眺,山峦連綿起伏,似一條沉睡的巨龍,又似一幅淡墨的山水畫,在天地間悠然舒展。
山門前,古木參天,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拾級而上,一座雄偉的照壁映入眼簾,“雙徑歸堂”四個大字蒼勁有力,為宋代徑山中興祖師大慧宗杲禪師墨蹟。“雙徑”指的是古時人們來徑山寺有兩條古道,如今古道依然存在,遊客仍可從山下沿古道來到徑山寺;這“歸堂”是指來此參禪修行。背面是“天下徑山”四個大字,意義非凡。
繞過照壁,就正式進入千年古剎“徑山寺”。寺內香煙嫋嫋,梵音陣陣,讓人的心靈瞬間得到了凈化。沿石板路前行,兩旁的建築錯落有致,粉牆黛瓦,飛簷斗拱,盡顯古樸典雅之美。每一處建築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仿佛在默默地講述著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徑山寺的歷史,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展開。唐天寶四年(745年),高僧法欽遵循著 “乘流而行,遇徑即止” 的師囑,雲游至徑山,被這裡的清幽與靈秀所吸引,於是在山頂結草為庵,傳法修行。唐大曆三年(768 年),法欽奉詔入京,被賜號 “國一大師” 下詔建寺,賜名“徑山禪寺”。距今1200多年歷史的徑山禪寺傳燈一百二十余代,雖世法興衰,然正法如如。
在歷史的演進中,徑山寺不斷發展壯大。盛唐時,這裡殿宇樓閣數千,僧人 3000 餘人,規模極為巨集大 。到了南宋時期,徑山寺更是迎來了它的鼎盛時刻,成為江南五大禪院之首,被譽為 “東南第一禪院”。當時的徑山寺,道譽日隆、香火鼎盛,不僅四方僧侶雲集,就連日本禪僧也冒險渡海,慕名而至 。
宋寧宗時,徑山寺被賜額 “徑山興聖萬壽禪寺” ,皇帝的禮敬和御書賜額,使其聲名遠揚。宋嘉定年間,徑山寺被列為禪宗東南 “五山十剎” 之首,居靈隱、淨慈、智天使、阿育王等五大江南名寺之前,成為“江南第一禪寺”。
然而,徑山寺的命運並非一帆風順。在漫長的歲月里,它歷經了無數次的戰火洗禮和自然災害,多次毀敗又多次重建。元朝末年,寺院毀於兵火,昔日的輝煌瞬間化為烏有。但頑強的徑山寺並沒有就此沉淪,明洪武年間,正印和尚勸募重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建成,讓這座古剎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
徑山寺的建築風格獨特,是宋朝風格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寺廟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中軸對稱的佈局,彰顯著莊重與肅穆。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屹立於中軸線的核心位置,飛簷斗拱,氣勢恢巨集,宛如一位巨人,俯瞰著這片寧靜的土地。
沿著中軸線前行,依次可見天王殿、釋迦寶殿、藏經樓、觀音殿、淩霄閣等主要建築 ,它們層層遞進,結構嚴謹,仿佛在訴說著佛教的博大精深。這些建築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更是藝術的殿堂,每一處細節都展現著古人的智慧與匠心。
除了主體建築,徑山寺內還有許多碑亭石刻,鑲嵌在寺廟的各個角落。宋孝宗御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碑身正面刻有孝宗禦書 “徑山興聖萬壽禪寺” 八個正楷大字,筆力剛勁,氣勢磅礴。碑陰則刻有宋樓鑰書《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記》之全文,詳細記載了徑山寺的歷史變遷和重建事蹟。
南宋時期,高僧無准師範成為徑山寺三十四代主持,他大力宣導禪宗,聲名四海,被稱為“天下第一宗師”,徑山寺也成為了南宋佛教界中心。日本僧人圓爾辯圓慕名前來,拜在無准師範門下,得到印可狀和頂相。如今在徑山寺左側的古道旁立有無准師範及其徒弟圓爾辯圓的石像。
徑山寺,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文化的古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歲月的滄桑與智慧的光芒。它的建築,是歷史的見證者,古樸典雅,氣勢恢巨集;它的禪茶,是文化的傳承者,清香四溢,禪意深遠,將茶與禪完美融合,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它的高僧,是精神的引領者,智慧超群,德行高尚,他們的教誨和傳承,為後人點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