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秦都市報
文物頻頻“出圈” 工業元素亮相
這些陝西元素為啥入選教材
何尊。
《藝術 美術》第四單元中展示的金走龍、金虎等陝西文物。
《煤基乙醇工業化裝置實景圖》照片入選化學教科書。
今年春季新學期,陝西文物“扎堆”出現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下冊《藝術 美術》裡。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秋季開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不僅選用國寶何尊作為封面,而且加入了人面魚紋陶盆、秦兵馬俑、鎏金銅馬、黃帝陵、司馬遷祠等陝西文物元素。
無獨有偶,近日,在延長石油榆神能化公司工作的黨美婭收到一份特殊的“喜報”——她拍攝的50萬噸/年煤基乙醇項目實景圖片,經過嚴格篩選,正式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義務教育九年級化學教科書。無論是文物還是工業,陝西元素成為入選教材的“高頻選擇”。
陝西文物頻頻“出圈”
作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何尊多次被選入教材。記者翻閱新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發現,何尊不僅成為新教材封面,而且還在第二單元第8課中出現。在剛剛出版的七年級下冊《藝術 美術》中,也有何尊的圖文介紹。
1963年,何尊出土於陝西寶雞賈村鎮。尊內底部鑄有122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金文上面的‘中’像極了一面隨風飄揚的旗幟。這個‘中’不僅代表中國,還有很多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體現在這個‘中’字上。”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尹夏清說。
“課本封面不只是學生上課看到的第一眼畫面,也是一種資訊和觀念的傳遞。有深厚內涵的封面,會激發孩子更濃厚的學習興趣。”西安市西航一中語文教師劉筱篷說。何尊出現在歷史教材封面,對於陝西學生來說,自豪、熟悉、親切,大家更有興趣去探究何尊的由來,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中國歷史的見證者,融入其中。
在新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二課“原始社會與史前社會”中,介紹了位於西安市東郊的半坡遺址,並配發了該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陶盆、陶埙、陶紡輪、石錗、骨箭頭等文物圖片。“近年來,我國考古學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歷史進程。”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編修委員會副主任、七年級上冊主編葉小兵表示,教材之所以新增不少考古發掘的文物,就是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現我國史前社會的具體面貌,用考古成果實證我國原始社會的發展歷程。
文物“說話” 讓興趣在心中紮根
“七年級下冊《藝術 美術》第四單元中展示的金走龍、鴛鴦蓮瓣紋金碗和金梳背,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如今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提起何家村窖藏,西安“90後”文物愛好者徐凱打開了話匣子。“何家村窖藏是20世紀唐代考古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1000多件深埋地下上千年的金銀器、玉器、中外錢幣、銅器,富麗堂皇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前段時間,我帶著孩子去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就看到了教材裡的這件金梳背,特別漂亮!”家住西安北郊鳳城五路的秦先生告訴記者,金梳背的製作綜合運用了掐絲工藝和金珠焊綴等特種工藝,這種工藝是兩漢時期從西方傳入的,唐時稱為“金筐寶鈿”。“女兒今年上小學五年級,喜歡歷史,對文物非常感興趣,我已經帶她參觀了30多家博物館。”秦先生說。
記者注意到,七年級下冊《藝術 美術》中,出土於寶雞市鳳翔區的散氏盤赫然在列。這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散氏盤不僅是一件精美的青銅禮器,其腹內350余字的銘文,更是研究西周晚期土地制度、契約關係的重要史料,承載著跨越幾千年的歷史記憶。
“老師特意為我們找來了《藝術 美術》這本書,從散氏盤的基本資訊、歷史沿革,到銘文內容、書法價值和文化寓意,全方位為我們講解,這樣的課堂,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而是通過文物,讓歷史變得鮮活可感。”寶雞市新建路中學七年級學生毛怡婷說。
七年級下冊《藝術 美術》中,還介紹了法門寺博物館珍藏的3件唐代金銀器——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鎏金銀龜盒、鎏金仰蓮瓣圈足銀碗。1987年,塵封千年的法門寺唐塔地宮被開啟,4枚佛指舍利以及包括金銀器、秘色瓷、琉璃器、茶器具在內的2000余件唐代宮廷文物正式出土,一時為世界所驚歎。“當年法門寺唐塔地宮開啟後,國內外的專家一致驚呼,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徐凱說。
入選教材 更好傳承中華文化
除了文物,陝西的工業元素也亮相教材。
“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的作品能登上全國學生的課本!”3月11日,在延長石油榆神能化公司工作的黨美婭告訴記者,她拍攝的一幅《煤基乙醇工業化裝置實景圖》照片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義務教育九年級化學教科書。該照片作為教材第十一單元“化學與社會”的教學配圖,配以簡明生動的文字,向學生闡釋了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取得的重大技術突破。
“延長石油榆神50萬噸/年煤基乙醇專案航拍圖片——煤基乙醇工業化裝置實景圖,作為‘科技強國’教學素材走進全國初中課堂,成為我國能源化工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典型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教材編輯室專家表示,選取這樣具有時代特徵的工業案例,有助於學生建立“科技創新”就在身邊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
“新教材中增加了許多考古遺址和出土文物的照片,這些實物證據系統地呈現了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徐凱說,近年來,隨著文物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文物被發掘並得到科學研究和展示。將這些新發現和成果引入教材,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促進了考古研究與教育的結合,使學生們能夠瞭解到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報記者 趙爭耀 任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