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石家莊日報
閱讀千年古橋 感受工匠智慧
——讀《橋上橋下的中國》
□鐘 芳
《橋上橋下的中國》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李曉傑撰寫的以“橋”為主題的著作。作品以我國古代橋樑的起源、發展及其特點作為主線,對橋樑的基礎類型及建造技藝進行全面而形象的介紹。就每一座古橋而言,在介紹橋樑特色和技術成果的過程中,涉及其形制、結構、功能、審美、歷史、文化典故、民族特色等方方面面,濃墨重彩地勾畫出每一座橋樑的綽約風姿,呈現出了豐富的橋樑樣態。
全書共分9個篇章,內附大量橋樑的手繪圖,生動地將古典橋樑世界呈現在世人面前,具有很高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作者不僅以細膩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中國古橋,還挖掘出橋樑的發展軌跡,以及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使全書內容豐富飽滿,可讀性強。
《說文解字》雲:“橋,水梁也,從木,喬聲。”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在跨越河流和峽谷時就會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以及谷岸生長的藤蘿作為跨越的媒介,後來人們從中受到啟發,才逐漸開始有意識地伐木搭橋。西周至春秋時期是我國橋樑的起始時期,當時已建有梁橋和浮橋。《詩經》有言:“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大意為:狐狸獨自慢慢走,走在淇水橋上頭。可見當時已有梁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橋樑的發展時期,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位於今天陝西西安灞水之上的灞橋。據《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自建成至今的兩千年間,灞橋一直是長安與潼關以東的交通咽喉,又是古人折柳送別的所在。因此,在後人傳頌的不少著名詩文中都有灞橋的影子。
隋唐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橋樑的全盛時期。當時的能工巧匠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創造了許多偉大奇跡。首先要說的就是隋代工匠李春創建的趙州橋,距今已1400多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跨度最大的敞肩圓弧石拱橋。其“敞肩拱”的設計,是世界橋樑史上的首創,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趙州橋是我國造橋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全世界橋樑建築史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還有建於南宋乾道年間的廣東潮州的廣濟橋、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的泉州洛陽橋等,這些橋樑的不斷湧現不僅體現出古代造橋技術的成熟,也體現了勞動人民不斷探索和創新的民族精神。
元明清三朝,是橋樑集大成而完善的時期,當時更加註重對古橋的修繕,以延長橋樑的使用壽命。眾所周知的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該橋最令人震撼的就是橋上薈萃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和近現代的石獅作品,據統計共有501只之多!個個雕刻精美,神態活現,融匯了各個時代的藝術特徵,組成了一座天然的石獅博物館。
橋樑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橋是科學、文化和藝術的創造,是一國文化的特徵。”中國幅員遼闊,山川壯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用途,孕育出了各種巧奪天工的大小橋樑,造就了享譽世界的橋樑文化。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奇偉橋樑更是拔地而起,聳入雲端,充分彰顯著人民的智慧和國力的強大。作者認為,將古橋樑的藝術和文化特色弘揚和傳承下去,對現代橋樑技術的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