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溫州日報
它從唐朝來,開出“重生花”
——溫州一棵千年古山茶搶救記
浙江省林業鄉土專家、古山茶的守護人王家雲為“世界山茶花大王”控制花量,以免透支。 蘇巧將 攝
本報記者 姜巽林 葉凝碧 楊世朋
今年春分過後,市區大羅山上一棵千年古山茶再次開出了紅色花朵。很多人聞訊而至,來看這生命的奇跡,讚歎這老祖宗留下的“有生命的文物”。
這是一棵金心山茶,也叫紅山茶,屬於世界三大山茶品系種源之一。它在這裡已經“站”了1200多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種種原因,它幾乎瀕臨死亡。屬地和有關部門採取各種保護措施,一場“搶救復壯之戰”至今仍在接力。
這一牽動了政府部門和民間廣泛參與的保護行動,讓這棵享有“世界山茶花大王”美譽的古樹,從瀕死中“枯木逢春”,前不久通過二期復壯保護工程的年度驗收,鑒定為“長勢良好”。眼下,新一年的分項工程正在啟動實施。
千年茶花王,緣何珍貴?
春天的大羅山,鬱鬱蒼蒼。自甌海區仙岩街道派岩村一條山路而上,來到寶岩寺附近的化成洞,在洞內探頭仰望,能看到伸出洞頂的茶花樹冠。
“這就是千年茶花王!2015年入選‘浙江最美古樹名木’。”浙江省林業鄉土專家、古山茶的守護人王家雲說罷,掏出紙筆,觀測並記錄著“茶花王”的長勢和相關數據。
茶花,中國傳統名花,也是世界名花。溫州作為我國華東山茶花的重要發源地,有著悠久的茶花文化,茶花樹分佈廣泛。
大羅山化成洞這棵茶花樹,生長在幽暗深邃且逼仄的空間裡。樹根紮在巨岩交疊的潮濕罅隙之中,樹幹被山崖環抱,一直向上伸展,直至衝出洞口,開枝散葉,蓬如華蓋。
“能在這樣的環境里生長是個奇跡,更何況它已經長壽千年。”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觀賞植物學科研究員鄭堅說。2015年至2021年開展的浙江省第二次古樹名木普查,測定這棵茶花樹高12米,樹齡已有1200多年,是國家一級保護古樹。
“這棵生於唐朝的古樹,大約和白居易、柳宗元、韓愈、顏真卿等大家同處一個時代。其花單瓣,色大紅,蕊金黃。可謂它從唐朝來,帶著歷史的芬芳。”王家雲說。
1981年,著名園藝家汪亦萍對它實地考證並撰文。同年5月,美國《山茶花(Camellia Quarterly)》雜誌刊文稱,這棵茶花樹是當時“保存下來最古老的山茶原生品種”。國內不少茶花專著也有專門記載,均稱其“千年古樹”。2020年7月,浙江省林業局主管的《浙江林業》雜誌在其微信公眾號發文,對這段“考證史”作了介紹。
溫州的“千年唐茶”還曾引起世界園藝界廣泛關注,歐美、日本等國植物學家紛紛到大羅山考察研究,讚譽它為“世界山茶花大王”。
四十載救護,難在何處?
千年山茶令人驚歎的生命背後,有一場至今40多年仍在持續的救援。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茶花熱’席捲溫州,人們採挖野生茶花樹,剪取枝條扡插繁殖。為保護這棵古山茶,當時負責管轄的里安有關部門採取保護措施,在樹周圍安裝了鐵柵欄。”仙岩當地人、甌海區教育工會副主席杜志平回憶道。
然而,樹齡長、受病蟲害的潰爛面大、生存環境惡劣等諸多因素,仍使樹幹爛掉了三分之二,大小根系也多有腐爛。2010年冬至2011年春,古山茶大量樹葉脫落、花小量多,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如何搶救這樣一棵古樹名木?“世界山茶花大王”的境況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技術,是最大的難題。
救治這樣的古樹,當時還沒有成功的先例。2011年仙岩街道已劃歸甌海區管轄,為搶救“茶花王”,區政府及有關部門找到具備多項國際一流、國內領先茶花種植技術的王家雲,委託他擔此重任。
一項名為“千年古山茶樹復壯技術”的工程啟動了。市、區、街道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邀請國內相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海內外茶花界知名專家,開展會診,研究救治方案。由王家雲擔任所長的溫州市雲峰山茶屬植物研究所,也為救治古山茶,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保持著緊密聯繫。
將近6年時間,精心照料,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艱辛。經過2000多個日夜的“救治馬拉松”,這棵古樹終於出現逆轉性改變,繼而再現新綠、重煥生機。
但技術不是唯一的難題。
救護千年古樹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考驗。“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持續關注。”市林業技術推廣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正高級工程師李建清說,公眾保護意識、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機制、科研院所與專家的技術服務機制、資金投入等,都關係到古樹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好。
全城護古樹,如何接力?
保護千年古山茶的“接力跑”,伴隨著政府與民意的對話,一棒一棒傳開了。
2011年起,甌海區人大常委會連續三屆持續呼籲,提出11項建議,為復壯工作、落實專項經費、古山茶周邊環境整治、文化景觀提升等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甌海區政協借助“社情民意”平臺,向溫州市委、市政府和甌海區委、區政府反映“世界山茶花大王”的緊急狀況。
2011年7月,溫州市委主要領導對救治工作作出批示。緊接著,溫州市園林局成立專家組,甌海區政府也成立救治千年古山茶領導小組。市區兩級多個部門和屬地街道紛紛參與復壯工程。
古山茶的“重生之戰”不僅牽動全城,也受到國際上的關注。2014年,國際山茶協會的正式會刊《國際山茶雜誌(International Camellia Journal)》報導了溫州救治瀕危古山茶的進展情況。
2017年,古山茶終於救活了,溫州對此專門召開了驗收會議。
如今,第二期復壯保護工程也到了第三個年頭,計劃到2032年年底完成,讓古樹達到自然生存狀態。
“大家持續接力保護古山茶,因為它是溫州文化的一部分。”26年前曾在仙岩景區負責文化挖掘宣傳工作的甌海區第九屆人大代表黃衛東說。晉代陳祖緩在《和種桑詩》中有“永嘉地宜茶”的說法,永嘉是溫州古代的郡名。隋朝開始溫州就有茶花栽培技術,兩宋時期尤為盛行。宋人陳景沂的《全芳備祖》中就有記載“瑪瑙茶,紅黃白粉為心,大紅為盤,產溫州”。南宋狀元王十朋也曾寫詩讚美家鄉山茶花:“一枕春眠到日斜,夢回喜對小山茶,道人送我寒歲種,不是尋常兒女花。”
悠久的茶花歷史與獨特的茶花文化,使溫州被譽為“山茶故里”。1985年,經群眾評選,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討論通過,茶花被正式確定為溫州市市花。
去年,溫州還以茶花為形象元素開建新地標,寄寓地域特徵與溫州人精神。
保護“世界山茶花大王”的“接力”還將持續多久?隨著今年3月15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更多人正在加入這場“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