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鹹陽照相往事
更新于:2025-03-26 13:21:10

本文轉自:咸陽日報

□ 任耀博

如今,照相,也就是拍照留念,是極為平常的事。然而在近代的鹹陽,照相卻是極為時髦且奢侈的消費,普通百姓難以企及。

20世紀40年代初,鹹陽縣迎來了第一家照相館——大華照相館,它位於老縣政府西邊。不過,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縣照相館寥寥無幾。照相館多為夫妻店,每戶基本僅有一台照相設備,根本談不上經營規模,服務專案也無非是人像攝影、加印和著色業務。照相館的客源,即服務物件,主要是上流人物以及文化教育界人士,因而平時客流量稀少。

自從有了照相館,鹹陽城鄉的有錢人便逐漸追逐時髦,開始拍攝全家福。家族子弟或親人外出上學、經商時會拍照留念,紅白喜事自然也少不了拍照,比如喜事中的結婚照、喪事裡的老人遺像。畢竟,早期照相技術雖不完美,但仍優於傳統的素描畫像。在大華照相館尚未開張營業前,鹹陽縣有照相需求的富貴人家,會前往西安照相。西安的照相館始於清末,與鹹陽相比,其照相行業發展迅速且規模較大。

鹹陽的照相館從無到有,從一家發展到數家。然而,這種數量上的增加,並未改變其昂貴奢侈的特性,依舊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消費得起。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所以在舊社會,擁有一張全家福、結婚照或私人照片,是非常難得的。當時照相費用高昂,屬於地地道道的奢侈消費。據記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幾年,由於通貨膨脹、幣值紊亂,社會上出現以實物計價的現象。按照當時物價,一張六英寸全家福的照相費用,大約等同於十斤皮棉的價值。

再來談談早期的照相機設備和膠片。舊時鹹陽縣的照相館,使用的是三腳架箱式摺疊照相機,膠片裝在鐵盒子里,這種相機樣式在如今的民國影視劇中十分常見。早期,無論是照相機還是膠捲,主要依賴進口國外器材,這也是照相價格昂貴的重要原因。後來,照相機逐漸有了津滬兩地生產。不過,那時所謂本土生產的照相機,只有產地而無品牌名稱,主要是仿照國外品牌製造的。此外,這些本土生產相機的一些精密部件,如鏡頭,仍不得不使用進口貨。需要說明的是,舊時鹹陽的照相器材,如相紙、底板等,主要來源於西安恆大材料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鹹陽縣的民間照相館聯合組成了“攝影組”,服務於社會主義事業。同時,在照相膠捲器材和生產技術方面也逐步實現國產化,但照相攝影風格較為單一,時代特徵極為鮮明。改革開放后,照相館逐漸遍佈城鄉,照相風格呈現多樣化,拍照留念成為眾多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幾何時對於普通人而言高不可攀的照相,如今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消費。

杏花吹滿頭
杏花吹滿頭
2025-04-03 1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