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竟然還有個“動物園”,很多動物極有可能已經絕跡了
陸續發現的其它動物,也讓秦始皇陵多了一些生活氣息。根據統計,珍禽異獸坑曾發現過土鹿和麂子這些食草類動物,還有其它一些雜食性動物。水禽坑中則發現了青銅製成的鶴6件、天鵝20件,以及20件雁類飛禽。另外,在上焦村的秦墓中發現了蚌貝飾件;在陵園北的一些陪葬墓中發現了珍珠;在陵園外城北側的一號大型陪葬坑中發現了魚鱉的殘骨。
此外,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羊、雞的殘骨。據研究,秦代時期人們至少已經利用了12種動物。在這些出土的“動物”中,魚、羊和雞已經成為了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鹿和麂在現代是為保護類動物,不過,在古時則是狩獵的目標。至於鶴和鵝,則是以青銅器的形式出現的,可見在當時是比較罕見的珍稀動物。而蚌貝在歷史中,一直就有裝飾的記載。
秦始皇陵中發現的“動物”遠非我們知道的這些,還有很多動物的骨骼等待確認:一方面原因是殘缺厲害,難以辨認;另一方面原因是,畢竟時隔2000多年,有些物種若是沒有大面積的馴化培育,極有可能在戰亂或天災中絕跡。
總之,如此大規模的動物出土,以及7號坑所展示的人馴動物的場景,都再次表明人和自然界其它物種的共處。當時的人類不但已經從動物馴化中獲取食用資源,而且還能從狩獵中獲得某種征服的勝利感。更何況,在古時動物還有一項重要“用途”,那就是作為:祭祀品。
這些出土動物的多樣性,雖然表明瞭人和動物一直都存在著某種“不可割捨”的關係,不過,隨著對自然界的更多認識,對生物的保護應該放於一個更重要的位置。只有友善對待、合理利用,人和自然界的其它物種才會和諧長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