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曾有一支鐵騎,在歐亞大陸恣意馳騁攻城掠地,所到之處幾乎沒有對手。於是,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時間內,先後滅了40多個國家,被征服的民族更是多達720個。而這支軍隊的總兵力不過才30多萬,它的創立者就是被後人仰慕不已的成吉思汗。
因此,後人也會分析當年這支軍隊的作戰力為何如此彪悍。若要說到他們秘密武器,大概就是“速度”了。其實,從漢朝以來,中原王朝都有培養騎兵。當年,漢室可是憋屈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光是和匈奴和親,還送了很多東西給對方。
後來,漢朝能打敗匈奴,將領固然重要,可良馬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那麼,依次被蒙古所滅的遼、西夏及金國都擅長騎射,為何都不敵蒙古?
裝備是一個原因,執行力也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
先來看看蒙古是如何崛起的。
蒙古歷史上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遊牧民族統治,直到唐朝時期這裡還是一個遊牧部落。後來,出現了一位厲害人物鐵木真,瞬間就征服了別的部落,完成了其內部的“統一”,其實,就是組成了一個聯盟。
1206年是一個標誌,這一年春天翰難河源召開了一次很重要的會議,與會人員都是貴族。隨後,鐵木真被推舉為大汗,號“成吉思汗”,宣告了大蒙古帝國的成立。可以想像,一個由遊牧時代“進化”的帝國,它如何維持運轉,難道還和以前一樣以放牧為生?
這自然不是成吉思汗的理想,他要攫取資源。因此,這次大會不但宣告一個國家的成立,更主要的是蒙古權貴階級達成了一個共識:要向外擴張。
也許可以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時的蒙古軍隊無異於饑餓了很久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