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巴比倫通天塔,一直都是考古學者熱衷的課題。當年,考古學家在古巴比倫遺址上,發現了一處拱形建築廢墟,一開始被認為是空中花園的遺址,直到附近一塊石碑的出土,上面記述著該塔的位置和造型,大家這才得知此處原來就是通天塔的塔基遺址。
可以說,巴比倫通天塔是屢毀屢建。
最早的通天塔早,在西元前689年就被毀了,那時的古巴比倫被亞述國王辛赫那裡布所攻佔。於是,在新巴比倫再次建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就下令重建通天塔。
當時,尼布甲尼撒二世是舉全國之力完成了這項創舉,他要求自己的國民們,不管民族和地域,都要參與到通天塔的建設之中。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通天塔的塔基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塔高90米,一共有七層。由於通天塔是磚制結構,而當時受制於材料和工藝,為了讓建築整體看起來更加美觀、氣勢,工匠們很有創意地想出了螺旋形階梯的設計。如此這般設計,則讓偌大的牆體不至於缺乏“點綴”而看上去呆板、單薄。
與此同時,工匠們還加入了斜橋的設計,從而,使得整個塔身週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被“分區”,從而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可以說,這種設計從現代建築學的角度來看,是極具欣賞價值的。不過,現在了解的僅僅是通天塔的外觀,至於整體的設計和結構依舊未知。
當然,沒隔多久,波斯人就徹底摧毀了巴比倫,使得這座通天塔也未能倖免於難。到西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佔領了這塊土地后,他也萌生了重建通天塔的念頭。不過,當亞歷山大大帝得知單單清理廢墟就需要10000人工作2個月時,他便打消了這一念頭。
自此,古巴比倫通天塔成了人們念念不忘的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