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做了皇帝後,看似沒有強調國家偏向哪個學術,其實骨子裡已經承認了秦國的那套制度。只是當時的外界都還想再回到分封時期,於是,漢朝初年的幾任皇帝都不約而同的迴避了這個話題。他們明白國內經濟沒有徹底恢復前,任何有太大爭議的話題都會導致不安。
到了漢武帝時期,有位儒學大家董仲舒,他揣摩出了漢武帝的用意,於是,提出“儒學獨尊”,這自然和漢武帝的想法不謀而合。其實,漢武帝打匈奴,並不是後人讀的那幾段衛青或霍去病英勇殺敵那麼簡單。剛開始時,漢武帝也是有挫折的,朝堂對於攻打匈奴,一直都是兩派意見。可以說,任何朝代,主戰和主和都是絕對對立,關鍵要看皇帝如何決斷。
漢武帝需要一種學術思想,來更好地支援自己的霸業。相較而言,這時只有儒學更加符合他的設定。隨著社會的發展、時勢的變化,治國之道、化民之術,也需要與時俱進。如何做到張弛有度、剛柔兼濟、禮法合治、德刑並用,考驗著執政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就沒有其它學術代表站出來力挺自己的學派嗎?漢武帝是個聰明人,他需要一個受眾面廣、接受度高的學術思想。這麼多的學術流派,自然儒家勝出。當年,孔子帶了那麼多的弟子,到了這終於開花結果。
不過,再仔細想想,漢朝從成立再到漢武帝時期,這100多年的時間,漢朝靠什麼統治大家?不要以為靠著幾個官員,制定了一些禮儀制度就能管好偌大的一個國家,靠的還是吏治,這其實就是秦國管理國家那一套。
到了漢武帝執政期間,他要將這個統治高度再上一個台階,讓皇權更加集中,讓臣子們更加聽話。以至於,漢武帝要做的就是:人們只能說該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