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漢初時執行的是黃老之學,很是消極。所以,漢武帝想通過更換學術的辦法,進一步調整國家的管理思路,促進國家發展。其實,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後來的唐、宋以及明這些朝代的初年,都是採用了“休養生息”的方式,讓經濟很快得到了復甦。
而漢武帝將儒學定位,只是一個目的,就是:服務於統治。
這時,漢朝的官僚制度已經成型,大家已經習慣了吏治的管理,於是,漢武帝需要一種學說來引導大家的想法。溫和的儒家學術,自然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這其實和誰提出來,並沒有太大關係,只是恰好讓董仲舒給撞上了。
根據董仲舒的意見,“《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可是,當今的局面是,“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搞得“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因此,他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那麼,“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武帝是輕易可以說動的人嗎,他內心早已有此想法,就等一個人即時的提出來罷了。
只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漢武帝想的是江山,他才不會多想這樣做對其它方面的影響。所以,後來中國科技發展的滯後大家都怪罪於他。如果多想一層,假若中國學術一如既往的百家爭鳴,會不會就如春秋戰國時期那般,冒出一堆堆小國呢?
現今,雖然距離漢朝已經過了兩千年時間,但漢武帝執政時期的很多舉措,還是值得肯定的,畢竟,漢朝在他時期得到了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