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無法真正成功,其實是他領導不了自己,或者約束不了自己。成為一個真正能領導自己的人,有兩個重要的訓練:一個是訓練認知,理解環境;一個是訓練能力,拓展可能性。
領導自我的兩個訓練
為什麼領袖如此重要,卻難以找到?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正成為領袖,需要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你得領導你自己。
玄奘的偉大在於他能夠真正地領導他自己。他用17年的時間走了5萬公里,一步一步把它走完。
在17年的時間里,他真正領導的其實只有他一個人。他所引領的智慧,已經沒有國界,沒有時空,沒有所有的隔閡。我們在一個共同的智慧下,心性得以成長,人類得以進步。這就是真正的領袖。
到阿育王寺前,我對玄奘沒有那麼深的理解。當我第一次走到阿育王寺,最深的感受是,我終於理解玄奘西行以及玄奘本身所表達的最本質和最真誠的「以一己之力量,卻的確可以推動進步」。
成為一個能真正領導自己的人,有兩個重要的訓練:
一個是訓練你的認知,讓你能夠理解環境;
一個是訓練你的能力,讓你能夠拓展可能性。
我們很多時候不能成為自己的領導,是因為對環境的把握不夠,抗不住誘惑,抵抗不了挑戰,接受不了更大的衝擊。
這說明我們的認知不夠。當我們不能真正領導自己,常常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有局限性,很多問題無法解答。
事實上,如果你有認知,你就能夠真正地擁抱環境;當你真正擁有能力時,你會發現其實有無限可能性。
面對挑戰,理解五個認知能力
今天最關心的不是「不確定」,是「確定」,因為「不確定」一定存在。
在「不確定」一定存在的情況下,最需要做的就是把「確定」找出來。這就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依賴於你自己內在的心理條件。
如果你的認知能力足夠,對外部所有環境、各種知識以及客觀世界的東西都可以接受,就可以接受所有的不確定。
有一次去一個500人的會場講話,突然停電,我在講臺上,一片黑暗,話筒也沒有聲音。
但我的聲音沒有任何停頓,一直講。此時反而整個會場靜到了最後一排人都可以聽到我說話的程度,如此延續了15分鐘。
電來了的時候,大家都熱烈地鼓掌。
這種反應的動作其實就是認知的能力。 當你遇到完全變化時,心裡要有一個定力,這個定力來源於自己的認知。
你只要相信所有人來聽你的聲音,而不是必須要看到螢幕,不是必須看到你這個人,不是必須有電,就可以一直講下去,不受任何的影響。
從定義上來講,認知有五個方面的能力:
言語資訊:回答「世界是什麼」這個問題的能力。
智慧技能:回答「為什麼」和「怎麼辦」這種問題的能力。
認知策略:有意識去調節和監控自己認知過程的加工。
態度:也就是情緒反應。
動作技能:協調肌肉和所有動作的一致性。
比如特別冷時,打一個冷顫這個天然的動作,就是在協調你跟外部的關係,在你內部調動了冷顫之前的七倍的熱量。
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的身體有非常強的力量,問題在於你是否做出這個努力。
今天遇到的一切,其實我們都要接受。你一定會發現有很多東西跟設想的不一樣,有很多挑戰跟準備的不一樣,有很多遇到的問題其實想都沒有想過。
可是當你很安然地去接受、接納和擁抱它時,就會像西西弗斯一樣, 所有的挑戰只是一種接受和必須擁抱的環境條件。
不是成功的人少
而是放棄的人多
組織行為學著名學者阿吉裡斯對能力的定義是: 能力是在需要與環境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樑,為表達需要提供了一個途徑。
這個定義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地方是:能力是因為需要而產生的,如果沒有需要,你就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在定義能力時,一定要以一個很高的標準來定義它。
換個角度說,你應該用更高、更有效的績效,來表達你的能力。 當你把更高更有效的工作績效作為需求時,就會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勝任非常多的工作。
我常跟很多年輕同學講,我從來不去預估你們的能力高低,因為你們一定是有無限的可能。
能力有兩部分:
一部分是個性中較為穩定、持久的那部分,稱之為穩定性的部分;
一部分是通常能習得的具體技能和能力,稱之為動態性的部分。
我們之所以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就是因為能力動態性的部分。
我非常希望大家能理解能力的三個內涵。
第一,能力是一種可能性。
能力沒有邊界,所以大家也不要給自己設邊界。
當你去走戈壁時,不要認為走不下來,只要一步步走、一天天走,一定能走得下來。
你也不要認為從來沒有寫過東西,自己就不會寫,一個字一個字寫,一定能寫出來。
第二,能力是知行合一。
能力其實是一個高績效、更高可能性的一種特徵,它一定是要被呈現出來。
所以你得想,你得說,必須還要做,把這三者都做得到,你的能力就會被觸摸到。
第三,能力是一種韌性。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能力沒有被塑造,或者是沉澱下來,其實就是我們的韌性不夠。我們常常是遇到了障礙,遇到了衝突,遇到了挑戰,可能就放棄了。
所以,大家會認為能夠成功的人比較少。 其實不是 成功的人少 , 而是 放棄的人比較多。 只要不放棄,其實你會發現,成功的人也是很多的, 這就是 韌性的部分。 (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