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I繪畫
最近在跟讀者的交流中,發現,似乎許多人都覺得有點疲倦。
可能是因為到了年底,也可能是因為業務整體恢復了,似乎不少人都開始忙了起來,熬夜和加班開始成為常態。不斷看到有人在感慨:最近實在是太忙了,壓力特別大,已經很久沒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了……
忙起來肯定是一件好事,但也希望大家不要讓自己太勞累,尤其要注意處理好壓力,不要讓身體透支,否則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只是偶爾感到疲勞,那麼可能睡一個好覺就精力十足了。但如果有較長的一段時間一直處於疲勞和壓力之中,可能會導致「過度疲勞」和「慢性壓力」。這不但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讓我們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動力。
因此,今天的文章,想跟你好好聊聊:怎樣休息,才能更有效地解壓,同時又能真正地消除疲勞,讓自己重新投入生活的挑戰之中。
很多人對於休息的理解,就是要「靜」。可能是睡一覺、打個盹,又或者是看看劇、刷刷資訊流,又或者是癱著不動。總之,就是讓自己「忙裡偷閒」,把工作推到一邊,什麼事都不幹,慢慢恢復精力。
這當然是有用的,但它未必是最有效的。
如果你是體力工作者,那這種方式會很適合,可以幫你恢復體力。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腦力工作者,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辦公室、對著電腦,那它的效果就不是那麼好了。
為什麼呢?很簡單。最核心的原因是:大腦其實是一刻都「靜」不下來的。
只要我們清醒著,大腦就一刻不停地在後台活躍。只不過當我們專注於工作時,大腦的活躍模式是CEN(中央執行網路);而其他時間,大腦的活躍模式是DMN(預設模式網路)。
這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於「集中注意力」,後者側重於「回憶和反芻」。但它們的耗能是相同的,都是全身耗能的約20%。
換句話說,當你以為自己「什麼也沒做」時,大腦其實依然在後台一刻不停地活躍,依然在消耗著我們的能量,你依然沒有得到真正的休息。
並且,更嚴重的是:DMN的過度活躍,很容易激活我們的杏仁核,讓我們回想起種種負面的擔憂、焦慮和煩惱。它們本來已經潛藏進意識深處了,但又被DMN給「拎」了出來,繼續飄蕩在腦海中 —— 這會進一步加劇我們的壓力,讓我們感到更加疲憊不堪。
2010 年一項經典的實驗發現:普遍來說,當人們處於DMN的時候,感受到的幸福感都會更低,更不快樂。
因此,一個常見的現像是:越是閑下來,越容易胡思亂想,心緒不寧;反過來,忙起來的時候,雖然很累,但也很充實,反而不容易產生種種雜念和煩惱。根源就在這裡。
這樣的「休息」,非但無法起到緩解壓力、恢復精力的效果,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疲勞。
那麼,什麼樣才是有效的休息呢?
你可以這樣理解:大腦中有一條隱藏的「能量槽」。當我們專注工作時,這條能量槽在慢慢降低。一旦它見底了,我們就會感到疲憊、煩躁、精力不濟。需要及時補充能量,才能恢復活力。
這條能量槽由什麼所決定呢?由大腦中的諸多神經遞質(內部分泌的激素)所決定。
比如:
多巴胺:缺乏多巴胺,會導致我們失去動力,對一切都毫無興趣;
血清素:缺乏血清素,會導致我們情緒不穩,特別容易煩躁、生氣;
腺苷:腺苷積累過多,會導致我們產生困意,難以集中注意力;
皮質醇:皮質醇積累過多,會導致身體產生應激反應,超負荷運轉;
……
這些神經遞質彼此此消彼長,互相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條隱形的「能量槽」,決定著我們當下的狀態,影響和調控著我們的活力、激情和動力。
因此,有效的休息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去做一些事情,來增加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降低腺苷和皮質醇的積累,從而讓我們具備更高的能量狀態。
我把它稱之為「積極休息」。
為什麼叫「積極休息」呢?它跟我們所理解的「休息」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要求你靜下來、什麼也不做,而是要求你更積極地去投入生活,通過去做更多的事情,從行動中得到休息,從行動中消除疲勞。
這可能很違背直覺:為什麼行動起來能夠消除疲勞呢?我已經感到很疲憊了,行動起來不會讓自己感到更加疲憊嗎?
不會的。一方面,只要你在動腦,那麼你所感覺到的「疲憊」,實際上是由於大腦中的激素失衡所導致的。而像多巴胺和血清素這樣的激素,你什麼都不做,它們是不會自動產生的。
也就是說:當你「什麼都不做」時,你的能量槽也在恢復,但恢復速度會非常慢 —— 你始終會處於一個低能量上限的狀態。
只有當你主動、積極地去做一些事情,並從中得到有效的反饋,你的能量槽才能得到有效的補充,讓你真正「回血」。
另一方面,當我們什麼都不做時,我們實際上並沒有從心理上離開工作的場景 —— 未完成的任務和未解決的問題依然懸在我們心上。於是,大腦後台非常容易反芻起跟工作相關的資訊,從而讓我們依舊處於壓力和煩惱之中。
因此,只有當我們積極地將注意力投入在另外的事情之中,才能將工作從我們記憶的緩存里「清除」出去,讓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恢復。
這才是積極休息的目的所在。
那麼,有哪些積極休息的方式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做一些跟工作截然不同的、需要投入一定注意力和動腦思考的事物。比如:
需要記住資訊、挖掘伏筆、猜測劇情發展的懸疑和推理小說;
資訊量較大,需要咀嚼思考和做筆記的課程視頻;
能帶你代入和沉浸進去,讓你轉移注意力的風光、人文、紀實紀錄片;
能幫你進入心流狀態,全神貫注投入進去的遊戲;
……
換言之,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需要跟工作全然不同,這樣才能讓我們從工作的場景中抽離出來,暫時「清空」後臺,避免它們繼續在後台堆積;
二是需要你專注地動腦思考,最好是能夠引領你進入心流狀態,不能只是被動接收資訊,什麼也不幹。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大腦的DMN,讓它運轉在我們希望的範疇之中,不至於失去控制,徒增煩惱和壓力。
很多人看到「專注」,可能就會開始打退堂鼓,覺得很累 —— 其實不是的。
舉個例子:看一部紀錄片,不要倍速,不要拉進度條,試著讓自己沉浸進去,隨著鏡頭去觀察,思考,讓注意力從你身上轉移開來,轉移到鏡頭之下的世界裡,去投入地感受和品味。
這樣半小時下來,你會感覺渾身輕鬆、精神抖擻,像是做了一個大腦按摩一樣,非常舒服。
又或者,在陽光明媚的午後,出去走一走,去一個平時比較少行走的地方,暫且把腦海中的想法放下(可以把它們記下來,安放好),去專注地感受: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這會打開你的感官,讓你的思緒舒適地集中在當下,體會那種「放鬆的專注感」。
另一種方式,是有意識地切換自己的思維,激活大腦不同的活動 —— 我把它叫作「齊頭並進」。
具體來說就是這樣:
我平時在筆記本裡面,會標註出那些「有待繼續去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包括什麼呢?
1)讀到一半的文章和視頻;
2)整理到一半的筆記、材料、文件;
3)各種各樣的小型寫作專案,比如對生活的記錄和觀察,對某本書的評論,對某個點子的發散性創意,以及對某個問題的思考……
然後,隨便從裡面找一個東西,繼續做下去。比如:
打開文章,回憶一下前面的內容,接著看下去,一段休息的時間剛好足夠提煉一個知識點,轉化成筆記;
打開看到一半的視頻,繼續看,順手做點筆記,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打開寫到一半的內容,接著之前的思路繼續寫下去,順帶做一些修補和完善;
整理筆記和材料,把它們分門別類梳理清晰,刪掉冗餘的內容,整合同類的內容,順便做好索引;
……
一旦你把某一項事情推進,使它告一段落,你會得到充分的反饋 —— 這種反饋會為你帶來強烈的成就感和充實感,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從而讓你重新感到充滿活力。
這是幫助我們「充能」,恢復能量槽極其有效的辦法。
除此之外,有機會的話,最好進行一些身體活動和鍛煉。
很多人覺得:我每天都又忙又累,哪有時間去鍛煉身體 —— 但恰恰是這樣,才更需要去鍛煉身體。
原因很簡單:鍛煉身體,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夠提升我們精力上限的方式。它不但可以幫我們擺脫疲勞,還可以提升我們的耐力,讓我們能夠支撐更久,更不容易感到疲倦。
換句話說:要對抗疲勞和壓力,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不是讓自己「躺平」,而是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充滿活力,用高能量的狀態,去減少壓力的衝擊。
如果你真的非常忙,沒有條件去運動,那麼一個好消息是:你可以把少量多次地把運動平攤到每天的時間裡面(學術上叫作「分散運動」,又稱「零食運動」)。哪怕你每次只是起來活動一下,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次「分散運動」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生效呢?答案可能超乎你的認知:一分鐘就可以。
也就是說:你完全可以不進行正式的、大量的運動,而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穿插多次數分鐘的分散運動,對改善情緒、緩解壓力、提高精力上限,同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什麼樣的分散運動呢?只要是能夠讓心率保持在較高水準的都可以。可以是原地快速跑步、上下樓梯、衝刺短跑,等等 —— 可以瞭解一下 HIIT(間歇性高強度鍛煉),它也是同樣的原理。
所以,不要小看每天的大量碎片時間,把它們用起來。哪怕每次只有幾分鐘,只要你能夠充分刺激身體,哪怕只是原地跑步,也能起到作用。
除了分散運動,另一個非常有效的鍛煉方式就是散步。
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活動。一方面,散步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腦,產生更多的想法和點子,同時可以舒緩情緒;另一方面,在陽光下散步,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合成,讓情緒變得更穩定、更健康。
不過,散步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生效,可能要20-30分鐘。所以,不妨在午休的時候,從座位上站起來,下樓去散散步,走遠一點,同時曬曬太陽。這會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休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