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詹紅兵說過這樣一段話:
世界上有一種人,你同他打交道,常常會感覺到無端的沮喪和受挫。我權且將這樣的人稱之為有毒的人。
人生,就是關係的交響,有人來渡你,有人牽引你往下墜落。
一個人如果對關係不加篩選,容易陷入泥淖里。
這裡有四種黑暗型人格,如果你遇到了,請繞著他們走。
01
藤蔓型人格
西南深山中,有一棵黃檀古樹,近十米的冠幅,鬱鬱蔥蔥。
當地人視它為神樹,燒香拜祭。
有一次,一隻鳥銜來一粒藤蔓種子,落到黃檀樹腳下。
藤蔓很快生根發芽,死死纏繞住了整個樹幹,瘋狂生長。
不消半年,原本生機勃勃的古樹,很快就枯敗了。
專家調查古樹死因後,得出結論:藤蔓搶奪養分,掐斷營養輸送,最終導致古樹枯死。
生活裡也不乏像藤蔓一樣的人,你一旦靠近,他們就源源不斷地汲取你的能量。
人與人之間的能量,是相互流動、彼此影響的。
允許自己成為別人的能量源,就是默許他人在摧殘自己的生活。
心理學博士亨利·克勞德接待過一位諮詢者。
諮詢者是一位漫畫師,在三藩市有個五人工作室,業內小有名氣。
清麗的畫風,一度吸引了不少粉絲。
然而就在工作室快速上升時,他們卻因為漫畫拖更招來很多非議。
拖更的原因,只是工作室加入了一位新人。
這個新人畢業於藝術名校,漫畫基本功紮實,各方面能力都不錯,唯獨喜歡抱怨。
他吐槽漫畫情節不夠嚴謹,埋怨繪畫技巧不夠立體。
甚至在私下,還怪罪上司給的薪水少,嫌棄同事水準低。
在他的影響下,整個團隊的創作熱情漸漸熄滅,工作室也變得烏煙瘴氣。
最終連載中的漫畫也一拖再拖。
為此,漫畫師請求克勞德給點建議。
克勞德告訴他:新人能力很強,但負能量太多,給你們帶來了窒息感,唯有辭退他,才能解決問題。
漫畫創作者聽從他的建議,迅速辭退新人,果然工作室慢慢地恢復了活力。
俞敏洪說過一句話:千萬不要跟藤一樣的人打交道,它最後會把你纏死。
一個人若是試圖接住、去消化別人的負能量,自己往往也會心生怨氣、變得頹唐。
能量,是寶貴的資源。
我們與其反哺、餵養別人,不如留作己用,專注於生活和工作。
02
刺蝟型人格
不知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無論別人說什麼話,做什麼事,他們不挑出幾處毛病就不甘休。
他們就像一隻刺蝟,渾身帶刺,看什麼都不順眼,最喜歡找茬。
跟這種人打交道,你能感受到的只有刻薄和戾氣。
易中天在做客央視《開講啦》時間,就碰到了一位這樣的讀者。
演講過程中,易中天把雙手放進了中山裝的口袋裡。
有一位讀者站起來,批評他雙手插兜的表現是在自我保護,交流不夠真誠。
易中天並沒有生氣,先是插科打諢,后又笑著解釋了下,化解了尷尬。
可這位讀者並沒有善罷甘休。
他繼續指責易中天到處錄製節目,是不務正業。
易中天耐著性子說,自己錄製節目都是業餘時間,並沒有耽誤過學校的一節課。
這個回答並沒有讓他滿意,他又指責說,那你現在呢,也是業餘時間嗎?
這一次,易中天毫不客氣地回懟說,退休了,光榮退休,不可以嗎?
設身處地下,遇到喜歡無端挑刺的人,誰心裡不堵著一口悶氣。
越是層次低的人,說起別人越是振振有詞。
他們看似是指正你,不過是秀優越感;表面上是為你好,實際上是尋求言語勝人的快感。
這些人呢,道理總是一籮筐一籮筐,可丈八的燈,只照見別人,照不見自己。
我們費盡嘴皮子與其爭辯,只會讓他們得逞,讓自己心力交瘁。
03
屍蟲型人格
復旦大學的陳果老師出名之後,朋友總是悶悶不樂。
一次促膝長談,兩人敞開心扉。
陳果問:“我過得好,你好像並不那麼開心。”朋友回答:“我希望你過得好,但我不希望你過得比我好。”
柳宗元在《罵屍蟲文》中把這一類人,比作“屍蟲”。
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對於善妒之人來說,倘若自己身處水窪爛泥中,那他絕不允許別人站在高樓上光采奪目。
央視欄目《法治天下》,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出身農村的姚丹,通過多年的打拚,在縣城裡開了家酒吧,生意很紅火。
正在她憧憬以後的好日子時,卻突然遇到了麻煩。
有人污衊她的酒吧存在潛在消費,食品安全也有很大問題。
一時間,謠言沸沸揚揚,各種檢查也跟著到來。
經過這一番折騰,酒吧的生意一落千丈。
在連續幾個月入不敷出后,姚丹只好無奈地將酒吧關掉。
好好的生意被斷送了,她既痛心又憤怒,她發誓要將生事的人揪出來。
經過調查,最終她發現,罪魁禍首竟是她相識多年的閨蜜。
原來閨蜜見酒吧生意興隆,姚丹的日子也過得比她好,嫉妒之下,便策劃了這場陰謀。
培根曾說過:人可以允許陌生人的發跡,卻決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上升。
見不得你好的人,內心長滿了嫉妒的惡之花。
你可以優秀,但不能比他更優秀;他過得很困頓,你必須比他更落魄。
他們心之大小,不過就是一口逼仄的井,既埋葬了自己,也想拖你下水。
躲開喜歡嫉妒的人,我們才能守住自己的幸福。
04
差評師型人格
知名編劇程暉說:“不要試圖讓打壓你的人進入你的生活,這隻會讓你陷入一場必敗的信心遊戲。”
任何關係里,如果身邊有如差評師一樣的人,那就是一場災難。
我們的自信會一點一點被消磨掉,價值感會慢慢地在心中流失。
作家三毛從小就在寫作上,擁有一份勝於常人的靈性。
但她遇到的是一位古板、狹隘的老師,經常被批評、被否定。
一次作文課上,在寫“我的理想”這個主題時,三毛寫的是自己長大後想當一個“拾荒人”。
這位老師當場怒不可遏,生氣地將作文本重重地砸向教室里的三毛,羞辱道:這寫的是什麼不堪入目的東西。
最可怕的毀滅,是毀滅一個人的精神。
人一旦受到否定,就容易在自我質疑中痛苦不堪。
這件事發生以後,三毛對文字都產生了厭倦與抗拒,甚至開始厭學起來。
慶幸的是,三毛遇到了另外一位老師。
三毛輟學後,父親為她請了繪畫老師顧福生。
顧福生始終鼓勵著三毛,既肯定她在繪畫方面有了不錯的造詣,又很欣賞三毛的文字。
他對三毛說道:“我相信以你的天賦,將來在這方面一定很了不起。”
同時,他將三毛的作品積極推薦給了雜誌主編朋友,三毛的第一篇作品得以發表。
人,是環境的產物。
一直被認可,被溫暖,真的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好。
若是有人張口閉口都在打壓你、貶低你時,你一定要及時把他請出生命外。
▽
認可宮崎駿說的一句話:你選擇和誰在一起,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遠離黑暗型人格,就是在保全自己的生活。
聰明人,都會與欣賞自己的人結交,與滋養自己的人同行。
當我們身處一段積極、愉悅的關係中,自然有能量向未來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