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錯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更新于:2025-04-04 01:42:17

德國教育家海靈格博士曾指出: “維持我們家庭關係的不是愛和血緣,而是一些隱藏著的、不易被意識或察覺到的動力在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他把這種動力稱為“序位”。

當家庭裡的每個人都處於正確的序位上,所有成員都能感覺到溫暖與幸福。

如果有人處於錯誤的位置,則會對整個家庭造成破壞性的影響。

01

前段時間,南京的一所學校門口,發生了一件令人無比憤怒的事情。

一個男孩,當著同學、家長的面,把媽媽騎在身下暴打。

打了幾拳之後,男孩站起來,用手掐住媽媽的脖子,不停地搖晃。

一位路人實在看不下去了,走上前制止:孩子怎麼能打媽媽,不能這樣。

男孩一邊掙扎,一邊喊道:我就打我媽,你憑什麼管我?

才十歲出頭的孩子,怎麼就變成了無法無天、目中無人的小惡魔?

答案就藏在下面這位知情人士的爆料裡。

據網友介紹,這個孩子之所以變得如此蠻狠,跟奶奶脫不了干係。

在家裡,媽媽想管教孩子,奶奶就護著孫子,導致孩子根本不把媽媽放在眼裡。

我相信如今很多家庭都面臨著這樣一種情形:

只要老人在身邊,父母就別想批評教育孩子。

不管對錯只要孩子哭了,老人就站出來干涉。

孩子背後有人撐腰,就會助長他的驕縱之氣,這也就是很多孩子變蠻橫、自私的根本原因。

電視劇《虎媽貓爸》裡,茜茜就是這樣的孩子。

茜茜對著爺爺奶奶說髒話,媽媽畢勝男認為女兒言語非常不禮貌,動手打了她。

奶奶立馬站出來護短,怒氣沖沖地說:有本事,衝著我來,我就是要把孫女養成公主。

茜茜躲在客廳的帳篷里,爸爸讓她出來回臥室睡覺,結果茜茜告訴爸爸說:你跪下求我。

爺爺奶奶平時就是跪在外面求她出來,所以她也要求爸爸照做。

在爺爺奶奶的干涉下,茜茜不僅不服管教,還變得傲慢無禮。

畢勝男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堅決要自己帶女兒,茜茜的性格才逐漸有所好轉。

當下很多家庭面臨的教育形態有兩種:一種是親子教育,另一種是隔代教育。

親子教育就是父母自己直接教育孩子,隔代教育就是老人幫忙教育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的初心,是想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希望孩子變得更好。

如果這個時候老人總是出來護短,導致教育被迫終止,孩子就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也就沒法糾正和精進了。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能父母忙著管教,老人跟著拆臺。

教育孩子,父母才是第一責任人。

02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母親代表了情感,而父親代表了規則。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在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親往往是缺席的,父親原本應該承擔的責任,最後都有母親代替了。

這樣的孩子,他在長大以後,往往會缺乏理性和目標,甚至破壞規則和邊界。

綜藝節目《金牌調解》里,有一期來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家庭。

爸爸平時工作繁忙,只有週末才回家,很少參與到教育兒子的事務上。

兒子的生活起居、教育任務全落在媽媽了一人頭上,日子一久,進入青春期的兒子開始不服管教。

這個時候,媽媽求助爸爸,希望他能拿出父親的威嚴來管管兒子。

可爸爸不願意當壞人,擔心被兒子記恨,始終保持沉默,冷眼旁觀。

後來兒子最後變得不可理喻,只要媽媽一說他,他就揪頭髮、哭鬧、發瘋,一度想要毀掉這個家。

作家布蘭肯·霍恩在書中寫道:“少年看守所里的犯人中,有80%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親的參與。”

沒有爸爸的管束引導,孩子缺乏規則意識,就很難學會如何控制行為,約束自己。

再能幹的媽媽,也代替不了爸爸的作用。

俞敏洪的兒子小時候,喜歡把擦完鼻涕的紙巾隨地丟,提醒過多次都不改正。

於是,俞敏洪狠心把兒子關在門外,要讓兒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不一會兒,兒子敲門進來主動撿起了地上的紙巾,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問題。

兒子睡前不愛刷牙,俞敏洪不在家的時候,妻子由著兒子的性子,不想刷就不刷。

可俞敏洪堅決不行,即便兒子躺床上了也要拉起來讓他刷牙,刷完才能睡覺。

幾天后,兒子意識到沒有妥協讓步餘地,慢慢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為此俞敏洪說:

“媽媽對待孩子時,原則性不強,會因為心疼、寵愛孩子而選擇妥協退讓。

但如果區分不了寵愛和規矩,原則隨意搖擺,定下的規矩隨心情變鬆或變緊,那麼小孩就沒有懼怕,會察言觀色。”

家庭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爸爸缺位,媽媽全方位。

只有在象徵著威嚴、權力、約束力的爸爸面前,孩子才能學會守規則、有敬畏心。

03

心理學家找來多位媽媽,給了她們每人三個空杯子,分別代表自己、丈夫和孩子。

然後再給她們一杯滿滿的水,讓她們分在三個杯子里。

實驗結果驚人地一致:

自己和丈夫杯中的水加起來只有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都給了孩子。

然後把實驗物件換成了爸爸,分水結果如出一轍。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在中國絕大部分家庭里,親子關係是淩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的。

也就是說,家庭關係的運轉是以孩子為中心的。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過: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是悲劇。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接到鄰居求助,鄰居大姐哭訴說,兒子逃學、打架鬥毆、把家人當仇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曾奇峰聽完無奈地搖了搖頭,街坊鄰居都知道,自從這孩子出生後,就被當成了小太陽,全家人都圍著他轉。

家裡吃的喝的,都先緊著給孩子,其他人就在旁邊看著孩子吃。

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爺爺奶奶賣掉房子,拿出棺材本置換了一套學區房。

孩子上初中后,媽媽索性辭掉工作,照顧孩子。

總之,孩子的事,就是他們家庭最大的事。

可這種病態的愛,最終只會導致一個結果:付出得越多,越容易養出白眼狼。

最後這孩子果然變得飛揚跋扈,不僅不懂感恩,還經常惹是生非。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胃口是喂出來的,孩子的脾氣是帶出來的,孩子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被捧得太高的孩子,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別人的感受,更學不會感恩。

健康的家庭,一定遵循這樣一個自然法則:家庭中先出現的關係,要優於后出現的關係。

也就是,夫妻關係永遠排在第一順位,親子關係排在第二順位。

沒有好的夫妻關係作為基礎,談孩子的教育,只會事倍功半。

父母相愛,關係和諧,不僅會滋養孩子的精神世界,更能傳遞愛和安全感。

如此,孩子不僅能成為自信、溫暖、勇敢的人,同時也能學會欣賞別人、愛別人。

《在愛中昇華》一書中寫道:每個家庭成員擺正自己的位置,用心經營每一種關係,家庭的氛圍也會其樂融融。

真正幸福的家庭,一定是一個邊界清晰、職責分明的家庭。

一家人各自幹好分內的事,絕不越俎代庖,也不敷衍搪塞。

如此,家庭才能越來越和諧、興旺,教育便也能水到渠成。

學會翻臉
學會翻臉
2025-04-06 12:19:23
看見,是溝通的開始
看見,是溝通的開始
2025-04-06 15:06:52
這才是談戀愛的順序
這才是談戀愛的順序
2025-04-06 20: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