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投資自己的最好方式
更新于:2025-04-06 03:51:08

現代人的一種消費現象,饒有趣味:

去超市買東西可能花一兩百,但結帳時,卻不願意花5毛錢買個塑膠袋。

對此心理學博士李松蔚,這樣解釋背後的原理:

“不買塑膠袋不是在乎那幾毛錢,而是不買塑膠袋這個動作,是在把消費中的水分擠出去,擠出去的過程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掌控感。”

且买一次性塑料袋是真的方便,因而在生活其它處這種“帶水分的消費”比比皆是。

這樣的花銷,對人生沒有長期效益,它帶來的快感只在當下一刻。

人生就如投資,最後收穫什麼,取決於你前面投資了什麼。

中年以後,金錢和精力都格外珍貴,更應該高效、合理地安排。

把眼光放長遠,做真正有價值的事,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01

投資身體,收穫健康

有這樣一個視頻《人生最後十年,你要怎麼過》,看完心有餘悸。

因為運動,人生最後十年,有著天上和地下的差別。

運動,決定一個人清晨是穿上鞋輕鬆地開啟一天,還是小心翼翼地從病床上起身。

運動,決定一個人是精神地對著鏡子打領帶,還是顫顫巍巍地扶正鼻子里的氧氣管。

運動,還決定一個人是每天兒孫圍繞、歡聲笑語,還是冷冷清清躺在醫院,身邊少有人前來探望。

人生越往後走,運動在一個人身上的影響就會被放的越大。

有規律運動量的人,身體機能會明顯優於同齡人。

50多歲的中年女性,不靠任何説明完成橫跨麻六甲海峽的挑戰你能想像到嗎?

劉葉琳今年54歲,周圍人這個年齡,不是疲於工作,就是忙於照顧家庭。

身體也會因常年勞累,大大小小的毛病早已見怪不怪。

但她卻能完成一個又一個,對身體來說超強度的挑戰。

身體健康程度完全可以和年輕人媲美。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長期游泳。

這份對身體的長期投資,回報給劉葉琳的遠比想像的多很多。

人到中年,生活環境面臨著隨時動蕩的風險。

才發現身體健康是所有一切的前提。

投資什麼,都不如投資自己的身體。

如果把你擁有的所有資產一一羅列,你僅有的兩樣不動產就是:

健康的身體,還有頭腦裡的學識。

除此之外,都可以說是暫時被你擁有。

金錢也好,名譽也罷,存在太多變數。

唯一不欺騙你的,就是你自己的身體。

02

投資習慣,收穫自律

很多人想變得自律,但列下計劃,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既羨慕別人的自製力,又痛恨自己無法堅持下去。

其實自律沒有那麼難,自律應該是很輕鬆的。

最關鍵的一點,是要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當你為了回應內心的聲音而投入精力時,你會自然而然養成習慣,並變得自律。

傑克·威林克曾在海豹突擊隊服役了二十年。

之後因為超強實力,有段時間西海岸所有海豹突擊隊都由他負責訓練。

這種特殊經歷,讓他自然而然形成了某種習慣。

退伍之後的傑克·威林克,某次去朋友家做客,還在朋友家睡了一晚上。

早晨8點朋友準備喊他起床時,才發現傑克·威林克已經起床讀了4個小時的書。

傑克·威林克自己解釋:

“因為之前在突擊隊的經歷,內心習慣對周圍的環境保持高度警惕。

而堅持早起,會有種所有事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感覺。

於是為了內心的這份安寧,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習慣養成后,生活狀態自然就會自律起來。

如果能和每一個自律的人聊聊天,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些好習慣。

賈伯斯說過:

“在人生的前30年裡,你培養了習慣;

在生命後30年,習慣塑造了你。”

生命是一場單程票,路上你積累什麼樣的習慣,最後就會到達什麼樣的終點。

人到中年,想要變得自律:

需要你有好的睡眠習慣,早起早睡;

需要你有好的學習習慣,每天晚上讀幾頁好書;

需要你有好的做事習慣,今日事今日畢……

自律的路,往往由好習慣鋪成。

把時間花在培養自己身上,這才是聰明的人生。

03

投資家庭,收穫親情

思想家歌德說:

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郭晶晶不管是為人,還是家庭經營,在“豪門”裡面都算一股清流。

不僅是她,霍啟剛作為郭晶晶的丈夫,也一直在踐行“把家庭放在首位”的原則。

郭晶晶生產之後,霍啟剛即使工作再忙,也會抽空往家裡跑,給妻女做飯。

如果碰到晚上有應酬,中間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他也會回趟家看看孩子,然後再接著出去。

自退役后,郭晶晶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了家庭。

霍啟剛沒有把這一切當作理所應當。

他心疼妻子,所以一有時間就回家做家務、陪孩子,和妻子共同分擔,對孩子言傳身教。

他會陪著妻子、帶著孩子在週末去農村稻田插秧,讓孩子體驗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

他會在晶晶前去東京奧運會做評委時,把家庭這個大後方照顧好。

因為給家庭投資了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一家人總是和和美美。

人到中年,才深刻發現,在外面稱兄道弟關係再親近,都可能因為利益衝突徹底翻臉。

當你無法提供價值時,很多人都會慢慢疏遠你。

若有一天自己變得潦倒,接納自己的或許只有親人了。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知道,生命中哪些人才是最重要的。

把時間花在這些人身上,才是最不會後悔的“投資”。

04

投資頭腦,收穫眼界

曾國藩提倡通過讀書,拓寬眼界。

他曾說: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平日里的他,讀的書種類也很多,不僅有歷史書、詞章,還有各種經世之學。

這些書籍,不僅帶給曾國藩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待世界萬千。

投資屆傳奇大佬芒格是出了名的愛讀書。

無論出差還是聚會,他都隨身攜帶書籍,他認為:“我手裡只要有一本書,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孩子們笑他是“長著兩條腿的書”。

他各種類型的書籍都有所涉獵,既有經濟學、投資學,還有心理學、生物學,不同領域的知識,拓寬了他的認知邊界。

他喜歡看名人傳記,他覺得能和亞當·斯密、本傑明·佛蘭克林這些“已逝的偉人”交朋友,讓自己受益匪淺。

這樣廣泛的閱讀面,讓芒格能洞悉人性,也能從更高的站位進行投資。

任何一個行業,最後拼的都是知識。

你在讀書上花多少時間,就會得到多少回報,翻過的每一頁書,都在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每一次階層躍升,都是知識帶來的疊加效應。

  

用知識賺錢,是每個普通人都能走通的捷徑。

中年以後,如果你仍想在未來活出一番風采,一定不要忘記投資自己的頭腦。

決定一個人超過其他人的關鍵因素,一定是腦海中高於其他人的眼界。

眼界不同,想問題的思路不同,做出的選擇不同,最後的結局就會不同。

隨著年齡變大,身外之物都會貶值,但一個人腦子裡的見解反而會越來越有價值。

人到中年,少做無用功。

每周定期投資身體,收穫無價健康;

每日堅持投資習慣,收穫自律生活;

一心一意投資家庭,收穫可貴親情;

長期不移投資頭腦,收穫獨到眼界。

把自己的資源用到該用的地方,減少人生的“水分”,這才是聰明的人生。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2025-03-26 0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