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書單·新書|我正常嗎?
更新于:2025-04-06 01:11:01

《放不下的手機》

[美]卡爾·D.瑪律奇 著,舍其 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過度使用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正在讓我們的大腦經歷“重裝”。為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時連線的世界,但越來越覺得脫節、孤獨和無意義?答案在於大腦。本書作者認為,大腦中獨特的結構使人類形成牢固的社會紐帶,然而日益強大的科技和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搶走了我們的注意力。點讚和上滑帶來的快感,使神經獎勵中樞受到過度刺激,與數字時代生活方式相伴而來的習慣,給我們大腦中與注意力、情緒和記憶有關的關鍵部位帶來了巨大壓力,改變了我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溝通、交流的方式,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生理。久而久之,我們會忽略能被長久支持的現實關係,轉而關注那些更微弱短促的關聯。本書作者卡爾·D.瑪律奇是社會與消費者神經科學領域權威專家,在哈佛醫學院任教,並在麻塞諸塞州總醫院擔任精神科醫生。

《我正常嗎?》

[英]薩拉·錢尼 著,潘文捷 譯,中譯出版社,2024年8月版

在19世紀之前,“正常”這個詞很少與人類行為聯繫在一起,它是一個數學術語,指的是直角。直至後來,出現了種種“標準”和“規範”,它們促使我們讓自己變得正常一些。本書梳理了“正常”這一概念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分析它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並塑造了我們的認知。本書作者薩拉·錢尼(Sarah Chaney)是倫敦大學學院(UCL)博士,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研究員。

《一句話停止內耗》

[日]托米 著,黃少安 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7月版

精神科醫生經過與患者的無數次面談,總結出的面對人際、工作、人生壓力時,讀了就會讓心放鬆的221段話。他告訴你“讓別人失望也沒關係”“不改善人際關係也無妨”“真正值得你煩惱的事情沒有那麼多”“想要變得強大,拋棄執念就行”……本書作者是日本高人氣精神科醫生托米,畢業於名古屋大學醫學部,是精神神經學會專門醫師、精神保健指定醫師,目前任心理治療精神科中心院長。

《你想從生命中得到什麼》

[美]瓦萊麗·提比略 著,劉健輝 譯,貴州人民出版社·輕讀文庫,2024年10月版

每個人都有各種目標或價值觀,比如找份好工作,多鍛煉身體,抽時間陪家人,做個善良的人……但現實生活中,這些目標或價值觀之間往往會產生大大小小的衝突,讓人糾結不已、進退兩難。作者以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用一整套系統且實用的方法,幫助你學會分辨“生命中什麼最重要”,以及在各種目標發生衝突時該如何化解。本書作者瓦萊麗·提比略(Valerie Tiberius)出生於加拿大,本科畢業於多倫多大學哲學系,后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自1998年起開始在明尼蘇達大學哲學系任教,現為該系主任、教授。

《禮物》

[希臘]斯特凡諾斯·克塞納基斯 著,張翎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2024年10月版

本書分享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總是深感孤獨,體會不到真正的滿足;不願和製造問題的人面對面探討,而樂於在社交平臺上昭告天下;害怕愛,更害怕表達愛……展示了偏見和先入為主的想法如何在與他人接觸時掩蓋了本質,並說明同情心和同理心可以激發我們所有人的優點。本書提出了尋找生活目的和意義的新觀點——去做那些所有我們每天為了追尋“成功”而繞過的簡單小事:為自己做一頓早餐、專心聽他人說話、睡前閱讀15分鐘、陪伴家人、享受看似無用的樂趣等。本書作者斯特凡諾斯·克塞納基斯畢業於雅典大學經濟學,后取得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MBA。

《恐龍療法3: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英]詹姆斯·斯圖爾特 著,[加]K. 羅梅伊 繪,簡裡裡 譯,譯林出版社,2024年8月版

本書分為朋友、家人、愛人、自己、職場夥伴五個篇章,通過小恐龍之間的治癒談話,幫助讀者理解和處理不同的情緒、挑戰,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給大家帶去溫柔的撫慰。作者希望以坦率和開放的方式談論孤獨、抑鬱和焦慮等現代人的心理問題,通過“友誼”這個主題建立與他人的正向關係,學會鬆弛地享受當下、享受生活,以找到生活的積極意義。這一套治癒系繪本讀物還有《恐龍療法1:做自己就好》和《恐龍療法2:我思故我在》。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瑞典]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瑞典]卡羅琳·班克勒 [瑞典]納維德·莫迪里 著,靳婷婷 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9月版

瑞典經濟學家,公共演說家,冥想老師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曾經於1992至2008年之間出家,成為佛教僧侶。26歲時,比約恩放棄了企業高管的職業生涯,轉而來到泰國的叢林中過起了森林派僧侶的生活。在那裡,他被授予“納提科”的法號,意為“在智慧中成長的人”。經歷了17年的出家生活後,他還俗回到瑞典,並於2018年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但他依舊保持著樂觀與積極的心態。2022年比約恩去世,《我可能錯了》是他出版的最後一本書。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從抑鬱到救贖的說明書》

[英]馬克·帕普沃斯 著,賀中鈺 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6月版

這本書是緩解抑鬱或持續低落情緒的指南,通過行為激活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的一部分),引領身心健康之旅。書中穿插的案例研究,宛如一面面鏡子,映照出不同個體在抑鬱困境中的掙扎與蛻變。本書作者馬克·帕普沃斯(Mark Papworth)是臨床心理學顧問,曾在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擔任低強度心理療法研究生證書課程主任,並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課程。

《屢見屢鮮:在習慣化的日常之外》

[英]塔利·沙羅特 [美]卡斯·R·桑斯坦 著,賈擁民 譯,中信出版社,2024年8月版

作者綜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經濟學成果和方法,深入研究了人類的適應力,指出了適應力的運行機制,揭開了“適應力偏好”這一心理陷阱,分析了廣泛存在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適應力陷阱的情況,如為什麼會有受害者長期處在虐待關係中,卻不逃離;為什麼步入中年後,許多人都有更為嚴重的焦慮感和不幸福感;為什麼在一家公司工作得越久,對不合理或低效率的情況就更能接受......本書作者塔利·沙羅特(Tali Sharot)是紐約大學心理學及神經學博士,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系副教授,情感大腦實驗室創始人;卡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是美國當代傑出的法學家、政治理論家和社會科學家,現為哈佛大學羅伯特·沃姆斯利校級講席教授。

《情識:意識的發明》

[英]尼古拉斯·漢弗萊 著,徐怡 張靜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4年8月版

這部著作主要探討了意識的起源、本質及其生物演化過程。書中通過豐富的實驗證據和觀察結果,論證了非人類動物,如黑猩猩、狗等,也具備一定程度的意識,並展現出與人類相似的行為特徵,例如自我認知和情感共鳴。在探討人工智慧與意識的關係時,作者提出未來有可能通過巧妙的工程設計創造出具備意識的機器人。他同時指出,意識不僅對個人而言至關重要,還是生物協作和社會互動的基礎。本書作者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 Humphrey)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榮休教授,當代意識研究領域內頂尖的理論心理學家,專注於人類心智和意識的演化,是“社會智力功能”(social function of intellect)理論的提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