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博物館特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開展以來,至今熱度不斷。3月22日,新一期的行知讀書會邀請了米小霆藝術社創始人米羅、上海徐悲鴻藝術學院繪畫系講師霆霆來到讀書會,帶領讀者們深入探索古埃及神話中蘊含的深刻文明內涵,揭示其對永恆與重生的獨特理解和追求。
2024年7月19日,上海博物館,觀眾在拍攝圖坦卡蒙雕像。
米羅與霆霆從上海博物館的古埃及特展談起,“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共計展出800余件文物,展覽通過“法老的國度”“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時代”三個板塊展開獨立敘事,從不同角度解讀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內涵。尤為難得的是,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引進展,而是由中國的專家團隊自主策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
行知讀書會
展覽開篇從上下埃及的地理劃分開始——因尼羅河自南向北流淌,“上埃及”位於南方,“下埃及”位於北方,兩地信仰略有不同。
米羅介紹,古埃及文字的破譯離不開羅塞塔石碑與法國學者商博良的執著。1799年,刻有三種文字的羅塞塔石碑被發現。商博良通過文字對比,發現“王名圈”的規律,逐漸破譯了埃及的象形文字,編製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號和希臘字母的對照表,最終解開了古埃及文明的密碼。
聖甲蟲
古埃及人相信死亡是通往永生的起點,木乃伊的製作便是這一信仰的極致體現。兩位嘉賓詳細講解了木乃伊的製作流程:從內臟處理,到泡鹼脫水、包紮填充,每一步都彰顯了人們對永生的嚮往。值得一提的是,聖甲蟲被視為太陽的守護者,常被置於木乃伊的心臟位置。
上海博物館展出的埃赫納吞與圖坦卡蒙雕塑“遙遙相望”,仿佛在歷史長河中形成微妙對峙,兩位嘉賓將父子二人因宗教改革與復辟的糾葛娓娓道來。
拉美西斯二世像 新王國時期(西元前1550-前1069年) 花崗岩
拉美西斯二世以九十多歲的高齡成為埃及最長壽的法老,其自戀程度與功績同樣驚人。他專挑精美的雕塑篡改名字,改成自己的大名。此外,他簽訂了人類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國際條約。
“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 第18王朝 埃爾−謝赫·阿巴達神廟出土 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此次在上博展廳裡展出的一尊“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完成於新王國時期第18王朝,其材質為花崗閃長岩,後來被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挪用並刻上了自己的名字。雕像頭戴假髮,呈現為坐姿,雙手緊握權杖,面部神態莊嚴肅穆。
上博古埃及特展中展出的“彩繪人形棺”
活動尾聲,兩位嘉賓以古埃及玩具“塞尼特棋”為例,引出古埃及文明對生死的哲思。塞尼特棋類似於國際象棋,考古學家通過文獻等資料,推測這項遊戲是描繪死者與活人對手對弈的場景、或是搭建生者與死者溝通的橋樑。
“這種棋類遊戲也代表了古埃及人對永生的渴望、對生命的留戀。我們或可以從中感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對待生死問題不同的態度,”兩位嘉賓如此總結道,“最精彩的想像力,有時候孕育在生死之中。當我們凝視古埃及文明的璀璨光芒,回望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時,一種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應該擔負起守護人類文明瑰寶的責任與使命。”
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