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缸杯領銜兩百文物展出,劉益謙稱“憋了十多年”
更新于:2025-03-26 03:04:02

“我一直在想如何將我收藏的器物展現出來, 想了十幾年, 憋了十幾年。如今三千年文化累積出的‘小’文物在一個現代的鋼筋水泥的‘大’空間中,穿越時空。”收藏家劉益謙說。

2025年3月21日,“天地大觀——跨越時光的文明印記”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展覽精選約200件(套)文物,包含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瓷器、佛像、傢俱等,呈現了華夏文明及工藝的多重面向。其中,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繼2014年“朱見深的世界:一位中國皇帝的一生及其世界”展覽後,時隔十餘年再次展出。

展覽開幕前一日(2025年3月20日),“天地大觀“展雞缸杯布展。

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廳沉浸在一片暗調之中,光線隱隱聚焦於文物,仿佛引領觀者在黑暗中尋找歷史的亮點。時光的厚度,化作了展覽中一器一物的靈光。

展覽總策劃、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的一份手書前言,回望了自己30餘年的收藏之路——“從1994年偶爾踏入藝術品拍賣會,便成為一場與時間的對話。而這些被歷史篩選過的器物與藝術承載的是華夏人的情感與智慧。”

劉益謙手寫展覽前言

據悉,展覽包括“金石壽”“器載道”“思無邪”和“無盡藏”四個板塊。“這是開館13年以來首次以古代器物為主題的展覽。每一件藏品的收藏,從其藝術價值到歷史價值都經過了精心甄別,這些藏品也串聯起了一個個獨特的收藏故事,延續至今。”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說。

“我一直在想如何將我收藏的器物展現出來, 想了十幾年。”劉益謙說:“展覽勾勒出華夏文明三千年未曾斷裂的脈絡,它們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權柄象徵,亦是匠人指尖上的溫度,更是文化碰撞的火花。收藏是私人的,但文明屬於所有人。”

“天地大觀——跨越時光的文明印記”展覽現場。

雞缸杯與永樂皇后半片印章的背後

此次展覽中,名氣最大的展品無疑是成化鬥彩雞缸杯,2014年,劉益謙以2.8億港幣拍得雞缸杯,刷新當年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當年那張用雞缸杯喝茶的照片,轟動一時,也成為劉益謙文物收藏態度的象徵。雖然在展覽發佈會上,劉益謙先聲明,“不要問我雞缸杯,也不要問我用雞缸杯喝茶的感受。”但這件展品無疑是觀眾尋覓的焦點,甚至澎湃新聞記者還在聽到不時有觀眾問館內的工作人員,“雞缸杯在哪?”

展覽現場,觀眾圍繞雞缸杯拍攝。

雞缸杯在“無盡藏”板塊,在看過眾多門類豐富、尺度不一的文物後,位於展覽盡頭的展櫃中。它小而明妍,當得起“精巧秀雋”四字。在灯光下能看到器足和底心均有碎开片。從上到下以一定弧度緩慢內收,兼具實用性和美感。杯身以鬥彩描繪子母雞圖,輔以牡丹、蘭花、柱石紋,畫面生動,富有情趣。 繪有子母雞圖,興於宋朝。之所以明成化一朝瓷器有如此之名,是因為其以精緻、精湛見長,所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展覽現場的雞缸杯。

鬥彩工藝首創於成化時期,其工藝特點是在白瓷胎體上以青花勾勒輪廓線,再施加紅、綠、黃、紫等多種色彩進行低溫燒制,使得畫面色彩繽紛、層次豐富,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獨特風格。

成化鬥彩雞缸杯是成化皇帝(朱見深)為自小陪伴自己的、年長18歲的萬貴妃特意燒制。據明代萬曆《神宗實錄》中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可見雞缸杯的價值之高,由來已久。因是御用酒杯,出品率較低,使得留存至今的數量極其稀少。 雞缸杯自明代以來便被視為珍品,清代乾隆皇帝對其推崇備至,不僅讓御窯廠仿製,還為其作詩讚譽。

雞缸杯細節

目前已知有17只成化鬥彩雞缸杯,除了四隻可以流通外,另十三隻都在博物館里,其中故宮博物院10只,大英博物館1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只,瑞士的鮑爾博物館1只。

雞缸杯細節

眼前的這尊雞缸杯,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被倫敦收藏家 Leopold Dreyfus夫人收藏,此後被玫茵堂珍藏。2014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舉行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季拍賣會,估價為2億-3億港元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成為本次拍賣的焦點,當時起拍價為1.6億港元,在經過八口競價后以2.8124億港元成交。

2014年“朱見深的世界:一位中國皇帝的一生及其世界”布展雞缸杯

相比鬥彩雞缸杯,劉益謙對明朝永樂年間的永樂仁孝文皇后的半片印章更有興趣。“在我的認知中, 明朝玉璽, 到今天為止, 發現的只有這半片。明朝之前、元代的玉璽, 可能有其他現存的,清朝以後更多一些。這半片印章有明顯經過火燒的痕跡,帶著歷史的殘損。”劉益謙說。“璽印一方面是帝王權力的象徵, 但另外一面, 是權力的背後悲慘的故事。”

明洪熙 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鈕寶

在展覽中這方殘損的印章在“金石壽”板塊,與清代玉璽並排。殘印現存部分約為原物的二分之一長,其餘部分也有細微的裂紋,印文為陽文玉箸篆,佈局嚴謹規範,每行四字,僅存“天齊聖文皇后寶”七字,可以看出此寶的受謚人是明代永樂皇帝的皇后徐氏。徐皇后(1362-1407 年)為開國功臣徐達之女,永樂皇帝駕崩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改元洪熙,追封亡母為“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應是此璽原刻印文。

明洪熙 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鈕寶

四個板塊,歷史在文物間交織迴響

據悉,“金石壽”是展覽的第一個板塊。甲骨、青銅器、玉器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延續與永恆的內涵。在此,34例甲骨刻辭,以及記錄了祭祀、征伐、田獵、求雨、入貢、刻有133字銘文的青銅兮甲盤等,不僅推動了漢字從象形到表意的演變,更讓歷史敘事突破時間限制,成為後世追溯文明源流的依據。工藝繁縟的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跽坐吏玉燈、盤,既是工藝的表達,也承載著君子的品格與宇宙的秩序,而明清文人將個人志趣凝於方寸金石之間,形成獨特的“印壽”文化,延續至今。

展覽現場 青銅兮甲盤

展覽現場 跽坐吏玉燈、盤

“器載道”板塊以十二件瓷器,呈現中國瓷器文化巔峰時刻的造詣。從宋瓷的含蓄內斂到清瓷的華麗外顯,這些器物不僅是工藝的演進史,更是中國社會權力結構、哲學思想與審美變遷的物化載體。

展覽現場,汝窯天青釉洗

其中,汝窯天青釉洗,釉如凝脂,天青猶翠,冰裂瑩澈,器形雅致,呈現了極致的美學。元青花水波雲龍纏枝蓮花紋大罐,造型穩重,通身內外施釉,釉色白中帶青。元代瓷器的發展,與蘇麻離青鈷料經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有關,這使得釉下彩瓷的裝飾元素更加豐富,元青花成為中國陶瓷從素瓷走向彩瓷的標誌。此後,永宣青花瓷迎來了繼元青花后的又一高峰。

展覽現場的元青花

明代的釉上彩瓷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五彩、鬥彩名品輩出。到了清代,釉上彩技法再次獲得創新,琺瑯彩、粉彩、洋彩等技法使釉上彩瓷的裝飾更加細膩與華麗。清代彩瓷的炫技,映射出帝國盛衰與中西文化碰撞的複雜圖景。

展覽現場

雖然展廳有意營造神秘而專注的氛圍,但重點文物處仍通過電子螢幕形成光影對比,增加觀展體驗。十二月令花神杯是康熙御窯五彩佳作,亦在“器載道”的板塊展出。十二杯分別以迎春、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荷蓮、蘭草、桂花、菊花、月季、梅花和水仙為繪,依月令之數為一套。一花一月,各自對應一位花神,並配詩文。展櫃上有陳瀏《陶雅》字句依次浮現,與背景渾然一體。

十二月令花神杯

十二月令花神杯展覽現場

“思無邪”展區專注於十一世紀至明清時期的八件佛教文物。其中階梯盡頭的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吸引著觀眾的目光,全圖以金線與五彩絲線繡就,色彩斑斕,工藝精妙。

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在美術館地下一層的“無盡藏”部分,則是更為巨集偉的敘事。在這一板塊展陳的中心,兩方御座相對而設,宛如帝王的威嚴在此遙遙對峙,而在它們之間,幾張古琴靜靜地臥於中央,似在低吟淺唱,訴說千年文心。中國的歷史,正是在皇權與文人理想的交錯糾纏中緩緩鋪展。

展覽現場

一邊是清乾隆御制御用剔彩雲龍福慶有餘紋寶座,紅漆剔彩,雕琢龍騰雲海,象徵皇權至高無上;另一邊是仲尼式太古遺音古琴。桐木胎,黑漆朱髹,雖歷經千年滄桑,仍品相完好,通體斷紋自成古意。龍池兩側銘刻詩句,字跡遒勁,龍池下更鐫刻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手書——“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乾坤無言物有則,我獨與子鉤其深”,映照著文人對內省與天地秩序的追求。其音質高古松透,清越而多靈韻,被譽為“老生”,吳景略先生曾以此琴錄製傳世琴音,流韻至今。帝王依託龍椅施政,文士倚琴論道,在皇權的肅穆與文人的幽思之間,歷史的迴音仍在這座展廳中回蕩。

太古遺音古琴上的文字。

“無盡藏”語出宋代蘇轼在《前赤壁賦》“造物者之無盡藏”。歷代收藏家通過系統性收藏,其意義遠超器物本身,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隱喻。對於收藏,劉益謙也坦言,經濟波動很正常,藝術不是用金錢衡量的。收藏就是收藏歷史,歷史會給人啟發和智慧。

注:展覽將持續至6月29日,展覽同名畫冊(一套兩本)將同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