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博物院2025年大展“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吸引了眾多觀眾。展覽以春秋時代為敘事背景,以晉秦關係為線索,以時間為軸,以歷史為序,整體展現了在春秋大爭之世,處於東周王朝中心區域的晉與秦,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社會變革中牽動天下。
由山西博物院策劃的這場展覽,囊括國內共17家博物館的精品,展覽中的很多文物出自著名遺址,如洛陽二十七中春秋大墓、垣曲北白鵝墳場、北趙晉侯墓地、禮縣太堡子山秦公大墓、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陝西鳳翔南指揮村秦公1號大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斥資設置了4個視頻專案,用豐富的數位化展示吸引觀眾——春秋嵌綠松石蟠虺紋金柄鐵劍三維模型懸浮在透明螢幕中,呈現出它精美的“原狀”。此外,“變局”的展覽“全景”已上線,同名線上數位展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上線,屆時觀眾將可以不受時間和地理限制地欣賞該展。
上都太子平侯匜 春秋
展覽期間,澎湃新聞採訪了策展人劉丹,解讀展覽背後的故事。
澎湃新聞:這次展覽彙集了包括山西博物院在內的17家文博單位的展品,這項工作耗費了多長時間?調來哪些明星文物,又有哪些重器遺憾未能參展?
劉丹:文物借展工作大約持續了半年時間,由展覽部、對外交流部共同協作完成。前期對接了20余家文博單位,最終從其中的16家協調到111組(215件)展品,借展文物數量佔到了全部展品數量的70%以上,打破了原創展覽以本院文物為主的模式,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其中,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多件秦公鼎、秦公簋和一組32件金飾片,在展覽中登場,這些文物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秦人奮鬥精神的體現,對於詮釋展覽主題意義非凡。
當然,在借展工作中也有遺憾。陝西益門出土的金柄鐵劍,就未能在展覽中亮相。但是這件器物製作特別精美,體現了春秋晚期秦國在鐵冶鍊工藝方面的先進技術,是當時先進生產力的重要代表。於是,展覽團隊轉化思想,打造了“金柄鐵劍”全息影像數位化展項,不僅全方位、細緻化展示文物,還通過出彩的視覺效果,新穎的展示方式豐富了展覽形式與內涵。
秦公簋 春秋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秦公鼎 春秋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金飾片 春秋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
澎湃新聞:山西博物院為什麼要舉辦這場展覽?
劉丹:山西博物院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徵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承擔著傳承中華文明和山西歷史文化的職責使命。目前已形成“晉魂”“晉現”“晉鑒”“晉匯”四大展覽板塊。“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屬於2025年度“晉匯”板塊重點展覽,展覽主題的確定主要有五方面的考慮。
首先,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山西都有充分體現。展覽通過挖掘山西博物院館藏文物特色及山西文化文物資源優勢,結合考古出土與傳世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相關文物進行策劃,力圖“透物見人”,濃縮地、剖面地展示五千年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所凝練的中國文化獨特氣質與精神內核。
其次,春秋時期,晉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諸多領域皆有非凡建樹,為後世留下了極為豐厚的遺產。其與秦國的關係,尤為值得深入探究。晉秦相鄰,之間複雜而多元的關係,反映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縱橫捭闔的政治生態,也體現了華夏大地在走向大一統進程中的曲折探索。
其三,晉文化起源於汾河之畔,形成於西周初年,興旺於春秋戰國,延續並發展於秦漢以來,輝煌於近現代,始終貫穿於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其中,晉國文化是尤為重要的一環,是晉與三晉稱謂之淵源,也是晉文化歷史的重要來源與關鍵組成。
其四,2017年底,我們推出“爭鋒——晉楚文明特展”,展現了春秋之世晉楚爭霸的風雲際會,該展在當時甚為轟動。這次舉辦的“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是“晉國”主題系列展覽的第二部。接下來,山西博物院將繼續推出“晉吳聯盟”等展覽,進一步豐富“晉國”主題系列。
此外,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上海等地文博機構收藏有眾多能夠反映春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珍貴文物,足以為本次展覽提供強有力的展品支撐。
澎湃新聞:展覽的內容結構上如何設計的?展品又是如何根據內容佈局的?
劉丹:展覽圍繞關鍵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故事展開,將考古發現、文獻記載、學術研究、歷史傳說等相結合,總體以歷史發展為序,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肇創東周”。
通過洛陽二十七中“亞”字型春秋大墓、洛陽東周王城、晉侯墓地、禮縣秦公大墓等重要遺存和文物,來體現晉、秦兩國對於東周初年國家統一和穩定的重要作用。晉與秦共同協助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啟東周。晉文侯勤王,助創東周,晉國走向霸主之路;秦襄公抗戎,始列諸侯,秦國始登歷史舞臺。
竊曲紋列簋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虎鷹互搏銎內戈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第二單元“馳騁春秋”。
主要展現晉秦之間,會好、制衡、爭鋒,國家關係變幻莫測,變局中謀生機,變革中求新機,直接影響著春秋時期歷史的進程。這部分的重點展品包括晉秦媵器、記載晉秦兩國重大事蹟的青銅器、影響秦晉關係的諸侯國器物、侯馬盟書、兵器、車馬器及鳳翔秦公1號大墓出土器物等。
侯馬盟書 東周 山西博物院藏
第三單元“興動天下”。
春秋末年,晉國霸業已成,秦國亦為霸主。“三晉”崛起,以三家分晉為標誌,歷史進入列國共同推進國家和民族大一統的戰國時代,變局中開啟新局。晉式青銅器與秦國鐵器是當時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各諸侯小國的遺物見證了晉秦兩國的春秋爭霸之路;巨集偉的趙卿墓則標誌著士大夫勢力的崛起,以及三家分晉時代的到來。
夔龍紋蓮蓋方壺 夔鳳紋四耳鑒
澎湃新聞:以物見史,同一件文物放在不同展覽中作用不同,請您舉例說明。
劉丹:前面說到的禮縣出土秦公器,在此前山西博物院舉辦的“大河流金——黃河流域青銅文明特展”中也有展出,這個展覽中主要是從這組青銅所代表的“禮制”內涵來進行詮釋和展示的。但在本次展覽中,則是由文物延伸至早期秦文化以及器物的主人——早期的幾代秦公,圍繞關鍵歷史故事和人物,以物講史,帶觀眾們一同回顧秦助創東周和位列諸侯的歷史。
秦公鼎
秦公簋 局部
澎湃新聞:這次展覽在形式設計上有哪些突破或者亮點?
劉丹:這次展覽在形式設計上的重要突破之一,就是在展廳內設置4處視頻展示設計區。
眾所周知,一般專業內容的視頻製作,成本較高,尤其是非人物採訪傳記性的動畫影視製作,更是用“秒”為單位計費的,因此,專業的影視視頻單元,一般都是大型基本陳列的標配,因為基本陳列的展陳製作預算較為充足,而臨時展覽,因為費用的限制,基本沒有專門製作的影視內容,絕大多數都是借用已經成片的紀錄片,或者公開版權的專業視頻節目。
這次臨時展覽是我院今年重點展覽專案,資金支援力度大,所以我們能夠在視頻製作專案上發力,做出成果。
展覽中4個視頻專案,分別是第一單元的“晉秦源流”,用影視動畫的形式,介紹了晉國和秦國這兩個春秋時期的大國,誕生和崛起的過程,相比一般用純文字的圖版介紹,更加生動具象,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有很好的吸引力和傳播力。
在我們兩個臨時展廳的中間,設置了與觀眾互動的“春秋軍士形象互動體驗區”,用雷達感應,視頻投影的形式,讓觀眾體驗幾種春秋時代不同軍士形象的動畫演示。
在第二單元的結尾處,設置了半圓環繞式的“晉文公複國圖”影像動畫,介紹了南宋畫家李唐的《晉文公複國圖》。將這幅描繪歷史典故的畫卷,通過動畫卷軸形式重新演繹,不僅讓展覽故事的講述更加生動,也讓觀眾對這段歷史細節的認知得到提升,很多小觀眾在這裡重溫了“退避三舍”“秦晉之好”等成語故事。
最後一處“秦劍之星”,介紹一件重要的春秋時代秦國的文物“嵌綠松石蟠虺紋金柄鐵劍”,用全息投影的方式,三維動畫細節展示了這件精美的文物。
澎湃新聞:對於觀眾來說,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場展覽?有哪些建議或提示?
劉丹:為了便於觀眾理解展覽內容,我們在序廳部分製作了“春秋時期晉、秦世系對照表及晉、秦交往大事記”。觀眾通過這個表格就可以大致瞭解晉、秦的發展之路和關係往來。同時,序廳還專門製作了視頻講述晉、秦兩國的起源和發展,為觀眾的觀展做了一個普及性的知識鋪墊,所以我們建議觀眾朋友們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場展覽可以多關注這兩個展項。同時,展覽中還專門製作了青銅器銘文說明牌,裡面不僅有展品的銘文拓片、銘文釋義,還有很多知識延伸,也可以很好地幫助觀眾瞭解展品和展品背後的故事。
展覽現場 數位化展示
澎湃新聞:在展覽籌備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或經歷?比如文物徵集、運輸、修復等方面的經歷。
劉丹:印象深刻的還是文物的運輸工作,因為展品涉及7個省市的16家收藏單位,經過前期的大量溝通和協調工作,共設計了4條文物運輸路線。展覽部和對外交流部的同事可以說是全員出動,行程上萬公里,花費共計半個月的時間,才將眾多精品文物安全地運回山西博物院,保障了展覽的開幕。
澎湃新聞:展覽結束後,是否有後續計劃?
劉丹:展覽配套圖書已經和展覽同步上線。目前,我們已經在策劃“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線上數位展,通過數位化手段,打破展覽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實現展覽生命的無限延伸,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上線,敬請大家期待。
展覽資訊
變局——春秋時期的晉與秦
時間:2025.01.01-2025.05.05
地點:山西博物館主館一層臨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