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吧!大運河》收官主題沙龍:大運河在當代有何意義?
更新于:2025-03-26 00:24:27

近日,紀錄片《閃耀吧!大運河》收官,並以“大運河因何閃耀”為主題舉辦了分享會。

10集紀錄片《閃耀吧!大運河》整體採用將城市探訪與輕綜藝敘事結合的方式,讓觀眾跟隨著嘉賓團沿著運河進行了一場沉浸式的遊覽。活動中,《閃耀吧!大運河》的製片人李炳介紹,這次運河之旅整個行程走了6省2市12城,初步測算行走了1300多公里。

紀錄片《閃耀吧!大運河》收官主題沙龍現場

大運河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承擔著聯結南北的漕運功能,是歷史中國民經濟的動脈之一,在失卻了這一功能以後,大運河在當代有怎樣的意義?

《閃耀吧!大運河》截圖

中國大運河申遺文本總負責人、國家文物局專家張謹談道,其實歷史中,大運河帶給普通人的是一種很有壓力的生活,有漕運,就要走船,從事這一勞動的人生活壓力非常大,前現代社會生產力落後,為了集中國力去保障前方軍隊的糧食以及軍餉,走船的老百姓恐怕很難從運河中感受到幸福與快樂。“但是在現在,運河成為其途經城市中的景觀河,在其中可以遊船,有森林公園環繞,這是運河非常大的一個變遷。我們審視運河的過去和今天,會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巨集大的歷史進程,同時也能感受到許多微小但豐富的情感的變化。”

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設計導師張佳晶做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大運河的存在有點像人類介入自然基礎演算法後打的程式補丁,“原始人類按照自然的演算法形成了地理人類學,但是當人有改變自然的能力后,參與了自然的演算法,共同構建了一個程式,這個程式之外誕生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包括那些歷史。”

《閃耀吧!大運河》截圖

節目中,作為嘉賓的張佳晶總是用一種非常細膩但是又偏理性的建築師的視角闡釋運河。製片人李炳對此印象深刻,他分享道:“有一次在杭州的拍攝,下午三、四點鐘的斜陽照亮河面上的小船,非常漂亮。張老師講到運河的古河道的寬度如何不會對城市形成一種阻隔的感覺的話題,他說,最好的一個方式就是你站在河的這一邊看對面的招牌,如果能清晰地看到,這個寬度是最舒服的,它不會對文化和周邊的兩岸的生活造成阻隔。”

無論是貫穿大運河的歷史性人物,還是“走運團”在行走過程中遇到的生活在大運河邊的普通人,都詮釋著“大運河因人而閃耀”的理念。

《閃耀吧!大運河》在歷史的故事里打撈運河記憶,於今人的生活中感受運河的煙火氣。談及旅程中印象深刻的人,走過杭州、蘇州、揚州、洛陽幾站的張佳晶回憶了他和白居易的不解之緣,吳樾則分享了在運河邊生活的滄州人雄壯又細膩的品性,吳樾參與錄製了《滄州武詩》這一集,他也談道:“最早的鏢師、最早的鏢局都是與運河有關係的,滄州湧現出來那麼多的武術家是因為走漕運需要保護財物。”

《閃耀吧!大運河》截圖

將時間拉長,無數人在運河邊歷經悲歡離合,與之產生密切的關係,段志強稱,《閃耀吧!大運河》所有的工作人員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與大運河捆綁在了一起。

除了人,大運河邊的“物”也是跨越時空、承載這種閃耀的載體。張佳晶以淮安大眾劇場為例,這座瀕臨拆除的老建築因居民引入搖滾樂團重煥生機,印證了那句“建築始終是為人服務的”。張謹結合大運河申遺文本的撰寫和實際走訪的經歷,分享了淮安清口樞紐一度讓大運河和黃河共生共存,其中體現的是中國人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徵。

中國大運河到了今天,已經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當被問及它在文化系統裡重要的特色,段志強闡述道:“在歷史上,大運河的流動是以國家為中心的,是人為規劃的流動,體現了社會秩序對文明的規定性。時過境遷,這種規定性的利弊都值得我們思考。”《閃耀吧!大運河》深入六省二市的運河城市,挖掘運河沿線城市背後的人文故事和文化遺產。張謹認為,文化遺產現在已經進入了“活起來”的3.0時代,“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這個時期,大家都想追求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沙龍尾聲,《閃耀吧大運河—北京》新書推出,這本書由優酷人文與中國旅遊出版社聯合編著,張謹擔任總顧問、段志強作序。談及這本書的亮點,張謹分享:“這本書比較系統、圖文並茂,可以成為引導大家週末走運河的CityWalk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