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場特展回顧中國動畫百年學脈
更新于:2025-03-26 05:17:17

中國動畫發展至今已有百年,在曲折中前進的藝術征程亦展現了中國動畫的學脈綿延和傳承精神。3月22日,“中國動畫的學脈與精神研究展”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幕。這一展覽呈現了630余件展品,通過歷史文獻、原件手稿等靜態資料聯繫貫穿三個板塊,配以影像、紀錄片、電影片段、動畫片段等動態方式展開敘述,立體多維度還原中國動畫創作現場,呈現中國動畫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軌跡。

澎湃新聞瞭解到,此次展覽是首次將影響美術片藝術風格發展的繪畫藝術作品與動畫作品並置展出,探討傳統藝術對中國動畫創作面貌的深刻影響,揭示中國動畫學派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養分的創作路徑。並特別展出了各個歷史時期,動畫分鏡、美術設計、人物造型、賽璐珞片等珍貴史料,收錄大量動畫從業者的口述歷史,呈現不同歷史階段的動畫創作經歷與藝術思考,構建起一條由“人、事、物”交織而成的中國動畫學脈地圖。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總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吳小華在展覽序言中寫道:中國動畫百年歷程,其發展軌跡呈現出鮮明的文化自覺與創新精神:初創時期,以萬氏兄弟為代表的一眾拓荒者,在技術匱乏中開創先河,體現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其後中國美術片創作主體——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創作群經歷了從模仿借鑒到民族形式書寫的過程,造就了中國動畫學派的美學高峰;及至當代,中國動畫在數字時代和全球產業化語境下自我重構,吸收外來觀念與技術的同時,重新踏上“民族化創作之路”,關注本土文化精神的創造性轉化,這一歷程不僅展現了動畫技術與藝術的進步與發展,更折射出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阿凡提的故事之毛驢說話》分鏡頭台本(選頁)杭州中國動漫博物館 提供

發軔 新生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動畫從一種簡單的視覺把戲逐漸演變為一門獨立的新興藝術形式。動畫在誕生后不久便傳入中國的上海,迅速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藝術奇觀與商業景觀。其獨特的市場潛力與文化魅力吸引了眾多國人投身於動畫的研製與探索。中國動畫的初創階段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製作技術與攝製設備的嚴重匱乏。儘管如此,中國動畫的拓荒者通過不懈努力,逐步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從早期的零星實驗性片段到最終創作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標誌著中國動畫完成了從舶來到本土化的初步探索,為其後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展覽現場

上海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電影、美術、戲劇、文學等領域在此蓬勃發展並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創新氛圍,為中國動畫的誕生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各領域人才的跨界參與,不僅加速了本土動畫的成長,也使其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廣闊的包容性與鮮明的時代先鋒性。隨著時局變遷,動畫事業走出上海,在重慶、南京、蘇州、香港等多地生髮,在民族危亡的歷史背景下,動畫創作以強烈的民族意識為導向,摒棄美式娛樂化的雜耍風格,自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積極服務於抗戰宣傳與民族救亡運動,展現出鮮明的時代責任感,從而塑造了中國動畫堅韌的生命力。

持永只仁《動畫講義》1件(空藏動漫資料館提供)

特偉、陳敘一赴美講學活動日程(英文);1980年(空藏動漫資料館提供)

1950年,在文化部“鑒於美術片的發展前景,在上海辦廠較為合適”指示下,中國動畫重返發軔之地——上海。特偉、靳夕等領導的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南遷,成立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同年,在顏文樑主導下蘇州美專開設動畫科,錢家駿擔任系主任,開啟了新中國動畫高等教育的先河,這批師生匯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成為美術片創作的中堅力量。從此,中國的動畫事業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

《美術電影在國內外的發展》講座文稿;徐景達(阿達)(空藏動漫資料館提供)

探索 建構

“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是20世紀5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提出的創作口號,集中體現了美術片時代動畫“民族化”的創作思想和實踐方針。在“民族化”精神指引下,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得益於多種美術形式與風格實驗,“中國動畫學派”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格。

《淺論美術片特技的藝術性》手稿;呂敬棠(空藏動漫資料館提供)

《大鬧天宮》人物造型手繪稿,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大鬧天宮》人物造型手繪稿,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大鬧天宮》動態手繪稿,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在創作實踐層面,通過“下生活”——向生活學習,通過“案頭工作”——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養料,吸收學習傳統文化,發揚藝術實驗精神,由此塑造了美術片作品整體面貌,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因之耳目一新。從形式上看,通過大量調研,親近傳統藝術,汲取民間智慧,聯合中國美術界同仁的力量,從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和多門類的藝術中吸收養分,讓脫胎於美國卡通的動畫在中國落地后有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立的藝術生命。從內容上看,得益於“案頭工作”,美術片在攝製傳統題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以《大鬧天宮》為代表的一批傳統題材作品蜚聲中外。隨著創作實踐的不斷深入,美術片在藝術性、民族性、時代性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促成了“中國動畫學派”這樣紮根於中國現實,獲益於傳統文化,具有廣泛時間跨度和相當規模的藝術流派。

《哪吒鬧海》賽璐珞藏品,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哪吒鬧海》賽璐珞藏品,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吳山明《山水情》水墨動畫手稿,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吳山明《山水情》水墨動畫手稿,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重構·再生

面臨全球動畫技術與產業變革,中國動畫人以主動應變的姿態展開與世界動畫藝術的交流,然而隨著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過渡,中國動畫在行業體制改革和全球動畫產業衝擊下面臨轉型危機。為改變內外受迫的局面,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隨著廠里人才的散落以及老一輩動畫人的退出,中國動畫原創人才幾近斷層。與此同時,加工片成為這一時期產業化轉型的主要動畫業務,這一曲折的轉型過程在事實上為中國動畫的產業轉型儲備了一定的生產型人才。

《黑貓警長》動畫賽璐珞,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寶蓮燈》動畫賽璐珞,廣東省當代美術院 提供

2000年後,藉由互聯網動畫和動畫教育迎來轉機。隨著動畫產業的發展,當代動畫教育加速了發展的步伐,經歷二十餘年從增量到提質的發展,中國動畫原創人才經歷了結構性轉型,多元的作者生態取代了傳統單一的人才結構,多層次動畫人才儲備為當前動畫發展打開原創力的源頭活水。相應的藝術觀念折返,重回民族傳統和民族現實,帶來了動畫藝術多樣性,並延續了民族藝術風格演進之路。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吳小華說,中國動畫的百年歷程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探索史,更是文化與精神的傳承史。在藝術觀念上,我們應回歸民族傳統與現實,思考動畫的本質和根本,延續民族藝術風格的演進之路。

在開幕現場,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則說,中國動畫界不應過度焦慮技術層面的挑戰,而應更加註重對動畫藝術本質的深入思考,致力於探索能夠直擊觀眾心靈的藝術表達。

據悉,這一展覽為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專案。

展覽將持續至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