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資格上好學校
以唐朝為例,要想到中央官學讀書那可不容易。
當時國子監共有六所官學,分別是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招收的名額非常低,依次為300人、500人、1300人、50人、30人、30人,另外有弘文館、崇文館各30人,所有官學再加上一些天文曆法的全部人數只有2887人。
要成為這2887分之一,得有背景。
而這個背景,可不是賈蘭所擁有的!
國子學的招生條件是三品以上官員的兒子或者孫子,從二品以上官員的曾孫、四品京官並且擁有三品勳官或封爵的官員的兒子。太學的條件低一些,但也是從五品以上官員的兒子和孫子,三品官的曾孫,三品以上勛官有封爵之人的兒子。四門學中有500個名額也是招收官宦子弟,剩下800個名額才會從低級官員和普通老百姓之中招收。弘文館和崇文館的招收條件更加苛刻,限定為皇帝、皇后、皇太后的近親,宰相之子,擁有實封的功臣之子,從一品散官之子等,說白了就京城頂級的權貴子弟才能進去。
賈府現在有實權的是賈政。
賈政是在賈代善死了以後,給皇帝上了本,皇上體恤先臣,才額外賜了賈政一個主事之銜,升了工部員外郎。
賈政是工部員外郎,只是一個從五品的官。從五品以上的官,兒子、孫子才能上太學。而賈政的官職剛好卡在從五品,剛好差了一點點。
賈蘭作為賈政的孫子,所以哪怕他外公是國子監祭酒,先不說他這個校長還有沒有在干。
就單純從上學資格來說,這個資格不夠。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皇帝在體恤的時候故意這樣的,畢竟有機會進中央官學讀書,相當於又變相給子孫多給了一重賞賜呀!
從上學的條件來說,賈府這一代幾乎等於“普通百姓”,算寒門。
聽起來是不是不可思議,賈府都特碼算寒門了!
但確實是這樣的!
不是四世三公這樣的家族,通通都是寒門呀。老太太說自己是中等人家,還真不是自謙。
普通百姓到中央官學讀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於是這些寒門子弟只有通過國子監祭酒組織選拔考試,才有資格參加尚書省組織的省試。
不過在此之前,他們要先要有機會在地方官學上學。唐朝時候,全國地方官學學生共有六萬余名,但是唐朝人口有四千五百多萬。有機會到地方官學上學的人佔總人口比例僅有千分之一點三。
這些地方官學的子弟,需要參加州里的長史組織的考試,成績合格才有參加省試的資格,也就是所謂的“學生”。
每個州參加省試的名額非常低,上州每年3人,中州2人,下州1人。這些人可都是一州之希望啊。
所有參加省試的考生,會跟隨各州進貢朝廷的物品一同前往長安,正因為如此,才被稱為“鄉貢”。臨行之前,州里還會給他們舉行盛大的歡送儀式。隨後他們就跟隨貢物一道進京。
賈蘭,按照傳說中的是科舉成功了的。
也就是說,他是通過鄉貢,之後才通過科舉,之後才做上了官,完成在族譜上單開一頁。
這賈蘭是唯一沒有吃過祖宗紅利而出息的人。
客觀來說他比賈寶玉牛逼爆炸!
一個從小死了爹的邊緣娃娃,在家族覆滅之際,還能考上去,一份天註定,九分靠打拼。
而且賈蘭還是在賈環的禍禍下成長起來的,這就更不容易了。
當得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