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蘭州日報
蘭州國學館櫺星門
蘭州國學館孔子銅像
蘭州府文廟大成殿中,康熙至宣統時期御賜牌匾其中3塊
西元前479年農曆4月11日(魯哀公16年),孔子病逝,終年72歲。魯哀公為了表示哀思,於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下令將孔子生前居住的3間房子改為祭祀孔子的廟,這便是最原始的孔廟。此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在全國各州、府、縣下旨修建祭祀孔子的孔廟(即文廟)並置禮儀標準。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以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賜孔廟殿堂名為“大成”,並御筆題寫匾額。這便是稱“大成殿”的始端。至清末,文廟建築與祭祀已成定製。
蘭州府文廟
蘭州府文廟又稱蘭州孔廟、聖廟。蘭州府文廟原址在今蘭州市第二中學,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東鄰曹家巷,西臨酒泉路北端,南接原南城牆根文廟巷(今南關十字世紀春天商場北側),北至武都路東端。
蘭州府文廟的歷史《甘肅新通志》有載: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年)知州姚諒建,初為州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縣學,正統十三年(1448年)又改為州學。甘肅政治中心遷至蘭州后稱蘭州府,孔廟始稱蘭州府文廟。
蘭州府文廟曾歷經數次修繕。最後一次大修是在宣統元年(1909年),時任陝甘總督升允遵奉大祀體制,上報朝廷重新改修蘭州府文廟。重修后按原建築坐北朝南,自南而北依次有宮牆、泮池泮橋、櫺星門、戟門。中為大成殿,東西有兩廡(廡Wǔ,堂下周圍的走廊、廊屋)房屋數十間。大成殿東側有尊經閣、崇聖祠、敬一亭,西廡之後為省牲所,有忠孝、節烈二祠,東西牌坊分別為“興賢”“育俊”。大成殿正中供奉至聖先師孔子手持笏板坐像。甘肅著名教育家劉爾炘為大成殿撰寫楹聯:“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者;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淪陷區不少機關西遷蘭州。蘭州國民政府藉口安置流亡難民,欲佔用府文廟內數十間房屋。為保護府文廟古建築,當時蘭州興文社、待興社、隴右樂善書局等八個公益社團,決定在蘭州府文廟興辦學校,聘請時任甘肅臨時參議會秘書長、尊孔社理事長趙元貞任校長,校名以劉爾炘的字果齋命名為“蘭州私立志果中學”(今蘭州第二中學)。趙元貞以擴建學校教室、運動場、學生宿舍等為名,拒絕了佔用府文廟房地的要求。對大成殿提出了嚴格的保護措施,規定任何人不准隨意踩踏石階,進入大殿。1956年筆者在蘭州二中上學時,趙元貞任甘肅省教育廳廳長,兼蘭州二中校長,他多次講話,師生不得進入大成殿。出於敬畏,同學們一直遵照執行,我也只是從台階格窗門的縫隙里窺視過一次,昏暗的光線中,僅見高大的孔子坐像輪廓。
蘭州府文廟內曾保存過著名的《淳化閣帖》碑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陝西提督王輔臣隨吳三桂起兵反清,攻陷蘭州,曾經以帖石做馬槽。清兵圍城時,又將帖石移置軍事防禦工程,當作炮台。幸好時任蘭州知州拚死力救,此碑帖才未遭毀壞。事後碑石移置蘭州府文廟內保存。辛亥革命後,帖石由皋蘭興文社保管。抗日戰爭期間,日寇飛機不斷轟炸蘭州,《淳化閣帖》碑石再次移至蘭州府文廟尊經閣下。趙元貞曾撰文《蘭州淳化閣帖石刻遺存紀實》雲:“此物之所以能在百餘年中,得以保存無恙者,以其在文廟內貯藏也,無庸遷徙,免遭不測。后奉蘭州市政府明文指定,石刻由志果中學(蘭州二中)保管。該校遂將原物由豐黎義倉運回,專製木架,裝在尊經閣深簷之下,石上帖文,兩面露出,並在每石塊兩邊留有透光孔隙,觀瞻、拓印,均較方便……在學校保管期間,三度有人要求移他處,校方均以保存條件不足拒絕,依舊負責保管,以資珍惜而垂久遠。”(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帖石在趙元貞的精心保護下得以保存,趙先生功不可沒。
1981年,蘭州府文廟大成殿作為珍貴歷史文化遺存,被確定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蘭州二中管理和使用。1984年,蘭州市政府對大成殿進行了維修,建築風格依舊保持著高貴典雅。2001年,在大成殿內重塑了孔子像。1984年重修時,在大成殿天棚發現清康熙至宣統時期皇帝御賜的9塊匾額,題字包括“萬世師表”“德齊疇載”“聖集大成”“斯文在茲”等。這些匾額都是原物,是全國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套。同時還發現了更多的匾額,進一步證明了這些匾額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目前,蘭州市第二中學依託大成殿遺存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並向公眾開放,讓學生和訪客能夠親身感受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皋蘭縣文廟
在蘭州,除了位於蘭州二中的府文廟外,還有一個皋蘭縣文廟。皋蘭縣文廟又名興文社,舊址在今天城關區張掖路中段南側的延壽巷(今新世紀百貨附近),延壽巷舊時人稱侯府宅。侯府宅因清初靖逆侯張勇的府邸所在而得名。甘肅省地方史志學會會長張克複說:“皋蘭縣文廟最早位於張掖路中段南側的延壽巷,始建於清初,系靖逆侯張勇故居,清乾隆五年改為皋蘭縣文廟,后改為興文社。殘存有過廳、尊經閣、大成殿和崇聖祠等建築,總面積約950平方米,是當時蘭州為數不多的古建築之一。”
皋蘭縣文廟具有雙重功能,一是祭孔場所,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舉行祭孔大典。二是作為縣學學堂,專供講學和讀書之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皋蘭縣知縣康基淵等在縣文廟設興文社資助地方學子鄉試、會試。至清末考中進士者四十八人,為全省各縣之最。
皋蘭縣廟學創建雖晚,但重視藏書,《皋蘭縣誌》(乾隆版)中載有孔廟的藏書情況:“《諭旨錄》十本、《上諭》二十四本、《上諭十六條》一套、《上諭龍折》一本、《上諭白折》一本、《大清律》二套、《禦制明通鑒綱目》部分、《御制樂善堂全集定本》四部、《御制詩初集》四套、《南北史》五套、《隋書》二部、《新唐書》四套、《五代史》一套、《宋史》十套、《遼史》一套、《金史》二套、《元史》五套、《明史》十二套。”
民國時期推行國民教育制度,由於無錢修建學校,於是當地廟宇成為校址首選。《皋蘭縣誌》雲:“民國成立三十年間為教育漸盛之期,城市鄉村小學皆有增設,興文社立高級小學校在延壽巷儒學內。”皋蘭縣文廟作為小學校長達十余年之久。市民宋法仁說:“1944年我上小學時,皋蘭縣文廟是我們的學校,每當我們在教室里安靜地看書或習字時,不時地就會從屋樑上散落下來一點泥土,落在我們的書紙上,這情景就像杜甫在詩中寫的‘銜泥點污琴書內’,這是不斷在屋樑上鑽進鑽出的燕子搞的惡作劇。每年暮春初夏,成百上千隻燕子便在大成殿前的院子上空飛來飛去,一會在空中畫個弧形,一會又靈巧地鑽進殿簷下的空隙里……”
198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將皋蘭縣文廟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在城市改造中,皋蘭縣文廟帶著260多年的文化沉澱被整體搬遷到安寧的九州台。
九州台國學館
2002年,皋蘭縣文廟易地保護於九州台南麓,佔地十余畝,建築面積1500余平方米。按文廟建築通制,沿中軸線依次布設櫺星門、泮池、戟門、明倫堂、大成殿、尊經閣、崇聖祠,主體建築東西兩側建禮樂亭和曲廊,可謂殿堂亭廡俱備。主體建築牆體鐫刻國學經典,有古樸的《道德經》《論語》《詩經》,有《孟子》《大學》《中庸》等,或全篇、或選粹,篇篇精闢,在亭台廊柱間,又有今人編撰、書寫的以國學文化為主題的楹聯、名句,既明今人之志,又使古建越發顯得雅致、美觀。
在院落裡,錯落擺放有四十六尊國學代表人物雕像,涵蓋了先秦諸子及後世在哲學、醫學、農學、文學、書畫及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國學人物,通過石刻技藝再現了國學代表人物的時代特徵和學術成就。
2010年7月16日,皋蘭縣文廟正式命名為“蘭州國學館”,國學大師饒宗頤為蘭州國學館題寫了館名。
2010年9月28日,孔子誕辰2561年之際,蘭州國學館孔子銅像落成,蘭州市委、市政府在蘭州國學館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和落成典禮。這尊孔子銅像藍本參照吳道子所繪《先師孔子行教像》,高3.2米,重約2.5噸,整座雕像線條流暢、敦厚圓潤,夫子作揖天之勢,表情溫文爾雅。孔子銅像落成,為這座主題展館增添了點睛之筆,也成為國學館文化標識和標誌性景觀。
當我們觀瞻蘭州國學館時會感受到,無論是道德經碑牆、國學文化碑石、人物雕像,還是臨夏磚雕、書法楹聯、石刻瓦當圖案,無一不透露出國學文化的厚重和靈美,處處折射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孫華嶸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