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聚落:史前彩陶藝術的巔峰(上)
更新于:2025-03-28 07:09:08

本文轉自:華西都市報

寺窪遺址內出土的半山類型陶器。

  寺窪遺址內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石鑽、石環半成品。

寺窪遺址“圍壕”西南角內側拐角。

寺窪遺址歷年發掘區及“圍壕”分佈圖。

洮河、寺窪遺址(中部山前緩坡)。

  黃土高原的晨曦中,九龍山溫柔環抱著這片土地,洮河水蜿蜒北去,如同一條纏繞的玉帶。寺窪遺址在這裡靜靜沉睡了約5000年,直到一場考古的探尋,撬開了時間的縫隙。隨著考古工作的進行,我國史前彩陶藝術的絕美篇章——馬家窯文化的諸多秘密,在一鏟一刃之間,被緩緩揭開。

馬家窯文化以精美彩陶聞名世界

  寺窪遺址聯合考古隊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志委十年前初到位於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的寺窪遺址調查時,正值春日。

  在考古隊到來之前,那些橙黃色、繪著紋飾的陶罐夾雜在泥土之中,這片土地上的農人早已習慣了不時從泥土中翻出陶片或陶罐,他們管這些從地里翻出的罐子叫“商罐”。對這些從地底冒出的東西,人們心存忌憚,覺得是先人遺留的舊物,有些人乾脆一鋤頭砸下去,把陶罐拍得粉碎,讓它重新歸於塵土。

  碎裂的陶片就這麼四散飛濺,布滿了黃土。直到考古隊的到來,這些隨處可見的陶片開始被重新定義。考古學家們俯身拾起,用指尖摩挲著這些殘缺的紋理,眼中閃爍著探尋的光芒。

  郭志委當時根本沒想到,尋覓多年的馬家窯文化中心性聚落就藏在寺窪遺址這片黃土之下,且其規模之大和內涵豐富程度目前無出其右,很多問題的答案可能由此而解。

  馬家窯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聞名世界。在很多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彩陶(片)的數量驚人,常常高達數萬片。學界最早發現的馬家窯文化遺址,是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臨洮縣馬家窯村發現的馬家窯遺址,他把相關遺存稱為“甘肅仰韶文化”。直到20世紀40年代,我國考古學家夏鼐經過研究,認定這類遺存具有區別於仰韶文化的獨特性,提出將其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發掘出近百萬平方米文化聚落

  馬家窯文化發現百年來,相關遺址不斷被發現,僅甘青地區經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就達20余處。然而,百年考古工作如此浩繁,考古學家勾勒出馬家窯文化大致的時空框架已屬不易,其生業經濟、聚落形態、社會組織、文明進程等仍有諸多謎團。

  “寺窪遺址的發現超乎想像,我們由此可以觸碰馬家窯文化更深層次的社會面貌了。”郭志委說。

  經過2018年至2024年的7次考古發掘,千年塵封的馬家窯文化聚落緩緩浮現。總佔地面積達近百萬平方米的聚落由三重“圍壕”環繞,內部房址密佈,灰坑、陶窯、墓葬交錯。令人訝異的是,三重平行分佈的“圍壕”每條寬達9至11米,內、外圈深約3至4米,且並非傳統的圓形或不規則形,而是規整的長方形形制,與後世城牆“拐角”結構十分相似。

  仿佛在5000年前,黃河支流洮河兩畔的先民就已經開始構築早期城市的雛形,他們精心規劃、計算,以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結構調度起大量人力物力,在背山面水的土地上修建起自己的“家園”。伴隨著嫋嫋炊煙,爐爐窯火,馬家窯人在此種植漁獵、燒陶繪彩。

  考古專家認為,寺窪遺址發現的馬家窯文化聚落展現了50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早期社會的發展水準和文明化程度,填補了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黃河上游核心腹地關鍵時期的空白,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多元一體”格局。

  文圖均據新華社

穿越時空看蕪湖國寶
穿越時空看蕪湖國寶
2025-03-26 13:20:18
近代鹹陽照相往事
近代鹹陽照相往事
2025-03-26 13:21:10
博物館里有“銅”趣
博物館里有“銅”趣
2025-03-26 13:28:55
春日竹筍香
春日竹筍香
2025-03-26 13:31:51
唱響最美夕陽紅
唱響最美夕陽紅
2025-03-26 13:33:17
蘇轼的“一杯酒”
蘇轼的“一杯酒”
2025-03-26 13:46:39
白羊城與馬丙貴
白羊城與馬丙貴
2025-03-26 13: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