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在南京開挖朱家山河
更新于:2025-03-27 13:51:54

本文轉自:金陵晚報

《功名訣:左宗棠鏡像》出版

左宗棠曾在南京開挖朱家山河

  □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峰

  晚清名臣左宗棠,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日,一部深入剖析左宗棠的新書《功名訣:左宗棠鏡像》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讓我們跟著這本書再次走進左宗棠的精神世界。

  盡顯人生大智慧

  《功名訣:左宗棠鏡像》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非常功”以時間為軸,選取左宗棠仕途的關鍵節點,如出任幕僚、訓練楚軍、收復新疆等,生動再現了左宗棠在官場披荊斬棘、於絕處逢生並屢建奇功的傳奇歷程;下卷“非常名”則另闢蹊徑,選取左宗棠與曾國藩、李鴻章等晚清重要政治人物的交往故事,從多個側面展現左宗棠獨特的人格魅力與處世風格。

  翻閱此書可以發現,左宗棠的一生,是對“拒絕標準答案,人生需要突圍”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在科舉受挫后,他鑽研實用學問,投身幕僚生涯,最終在軍事和政治領域大放異彩。他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堅定的信念,衝破世俗的束縛,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輝煌之路。在晚清官場,左宗棠以其霸氣的行事風格,顛覆了傳統的生存法則,他不畏權貴,敢於直言進諫,勇於承擔責任,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堅守正義與原則。左宗棠的生平,更是一部超越生死的價值宣言。他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尊嚴,不顧個人安危,多次親赴前線,與外來侵略者浴血奮戰。

  此外,左宗棠還擁有獨樹一幟的傳家智慧。他重視家庭教育,注重培養子女的品德和能力,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教育理念,歷經歲月的洗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本書作者王開林,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他對左宗棠處世秘訣的提煉,為處於壓力與焦慮中的每一個人,都提供了實現破局的新選擇和持續進化的力量。

  在南京開挖朱家山河

  作為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左宗棠與南京也有不解之緣。

  清光緒七年(1881),左宗棠來到南京,就任兩江總督。他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此次蒞任江南慚無報稱,惟農田水利一事躬親相度。”在任期間,他始終沒有停止過抓水利工程。其中,開闢朱家山河分洪,消除滁河對六合和浦口地區的危害,就是大功一件。

  朱家山河上接滁河、下通長江,是滁河一條重要分洪道,但一直未能實施。左宗棠就任後,以其一貫的果敢氣魄予以推進。在此過程中,工程一度處於非常艱難的階段,“工已抵山麓,迂石脊,長亙十餘里,高者至數十丈,錘鑿無所用力……”左宗棠在實地視察後,迅速調來親信部將王德榜的部隊。這支部隊曾在西北和北京郊區經營水利工程多年,富有開山治水的經驗,技術裝備在當時也非常先進,“以棉花火藥鑿管通山,層層轟揭,鑿通朱家山中段石脊”。

  最後,整個工程僅用兩年時間就大功告成,大大解除了威脅當時的水患問題。

  為南京綠化作出貢獻

  修築赤山湖圩壩、建立秦淮河石閘,治理南京、鎮江一帶的江南水系……左宗棠之所以熱衷於興修水利,就在於他認為,如此方可安定地方、保證兵源,同時也有利於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最終與世界列強競爭。

  “蓋必治水而後可以保民,能保江淮以北之民不為島人所驅使,而後兩江之兵,不可勝用。”“江淮之間,地廣而土沃,若能興修溝渠,培厚加廣,挑淤浚淺,一如隴上新疆治法,則水有所歸,旱潦有備。墾荒成熟,加以桑棉之利,則民可自贍,又可以洋人銀錢,以供賦稅。”

  據瞭解,左宗棠到南京就職時,已是近70歲的高齡,但他卻不辭辛勞,忙於政務,並能做到“閱伍之餘,文武畢集,士農環侍,隨到隨看隨議隨辦”。他還長途跋涉,親自到轄區各河道與海濱進行調查研究,並制定多項水利計劃與方案,督率軍民對江南水利展開大規模的整治。

  “弟到金陵一月,出省閱伍江北,即與運司各道府縣遍考水務利弊,立即督率官吏民兵切實辦理。江北畢事,始出巡江南,如法行之,浚其支,導其幹,水始大治。”今天再讀左宗棠給友人的信,更能感受到他為國為民的一片赤誠之心。

  此外,在大興水利的同時,左宗棠還率領軍民,在南京城內的大片荒地上種植桑樹、柏樹、松樹、杉樹等數百萬株,為防止水土流失和綠化南京作出了巨大貢獻。

醫生說我有低血糖
醫生說我有低血糖
2025-03-26 08:16:01
生活多一“碘”健康
生活多一“碘”健康
2025-03-26 08:35:15
老人怎麼有效增肌
老人怎麼有效增肌
2025-03-26 0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