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建衛生報
相信糖友們對“低血糖”三個字並不陌生,亦有不少的人經歷過低血糖的發作,輕則眩暈乏力,嚴重者甚至送至醫院搶救,稍不留神可能會給大腦造成永久性的傷害。那什麼才是判斷低血糖的標準?低血糖有什麼表現?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低血糖?發生低血糖如何處理?
首先,並非沒有癥狀就不存在低血糖,往往有些患者自己血糖值已低於警戒值,但因為癥狀不明顯而不自知。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人只要血糖水平低於3.9mmol/L,就屬於低血糖範疇。
“有跡可循”——瞭解低血糖的表現
低血糖的臨床表現與血糖水準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關,可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如心悸、焦慮、出汗、頭暈、手抖、饑餓感等)和中樞神經癥狀(如神志改變、認知障礙、抽搐和昏迷)。老年患者發生低血糖時常可表現為行為異常或其他非典型癥狀。有些患者發生低血糖時可無明顯的臨床癥狀,稱為無癥狀性低血糖。有些患者屢發低血糖后,可表現為無先兆癥狀的低血糖昏迷。
“有根可究”——掌握引起低血糖可能誘因和預防對策
1.未按時進食或進食過少:患者應定時、定量進餐,如果進餐量減少則相應減少降糖藥物劑量,有可能誤餐時應提前做好準備。
2.嘔吐、腹瀉:嘔吐、腹瀉可使機體能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攝入減少從而誘發低血糖,如果患者有嘔吐、腹瀉等表現,需及時治療並調整降糖葯的劑量,同時加強血糖監測。
3.酒精攝入,尤其是空腹飲酒:酒精能直接導致低血糖,應避免酗酒和空腹飲酒。
4.運動增加:根據患者病情和身體素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運動前應增加額外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預防低血糖發生。
5.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影響機體對低血糖的調節能力,增加發生嚴重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低血糖也可能誘發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形成惡性循環。
6.肝、腎功能不全:合併肝、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易於發生低血糖,與肝、腎功能不全引起納差及糖異生能力降低等因素有關。
7.胰島素及胰島素促泌劑的應用:胰島素及胰島素促泌劑可誘發低血糖,故使用這些藥物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並做好血糖監測。
8.血糖控制目標過嚴:嚴格的血糖控制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並且嚴重低血糖可能與患者死亡風險增加有關,因此,對於有低血糖尤其是嚴重低血糖或反覆發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除調整治療方案外,還應適當放寬血糖控制目標。
9.糖尿病患者應常規隨身備用碳水化合物類食品,一旦發生低血糖,立即食用。
10.自我血糖監測和持續葡萄糖監測是評估療效和早期識別低血糖的重要工具。
“有法可依”——正確處理低血糖,記住2個“15”
對於意識清楚的糖尿病患者,要記住2個“15”:吃15g含糖(碳水化合物)食物,等15分鐘再次測血糖。如果血糖仍然≤3.9mmol/L或癥狀無好轉,重複前面的兩個“15”。15~20g含糖(碳水化合物)食物有:2~5個葡萄糖片、半杯橘子汁、10塊水果糖、兩大塊方糖、一大湯勺蜂蜜、一杯脫脂牛奶等。臨床癥狀一般在15至20分鐘內緩解。程度較為嚴重、意識不清的低血糖,需及時就醫尋求專業的治療和監護。
患者如出現低血糖,應積極尋找原因,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和藥物的劑量。
(作者:方容瑜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 B十二區風濕內分科、腎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