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問為什麼?
更新于:2025-03-26 14:54:04

承接上一篇,除了不能問是非題以外,還有“為什麼”之類的問題,也不適合在使用者訪談的時候提問——這樣會導致整個體驗很糟糕,以及會讓用戶覺得你是在挑戰。具體原因,請看本文的分析。

在給初學者的使用者訪談建議中,除了不問是非,還有不能問為什麼。

對於不能問是非,大家即使說不出什麼道理,但多少能領會。但要說到不能問為什麼,很多人會有更大的疑惑:“不是要 5WHY 麼?”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都被教育不但要問為什麼,還要持續地問為什麼,一直到徹底搞清楚為止。

持續追問的理念是沒問題的。但從執行的角度來說,我們不能在訪談中直接問使用者“為什麼”。

“要多用小切口切入問題,詳細地問發生了什麼,多讓對方敘事,少總結。大部分人面對拋過來的總結性問題,都是蒙的,很容易不回答,或端出很乏味的回答。只有個別特別擅長總結和思考的人,才可能給出有意思的答案。”

劉鈺,對有生活實感的東西本能的敏感 // 非虛構何以可能:中國優秀非虛構作家訪談錄

在展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跟大家補充一點基礎知識。

在訪談時,所提的問題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具體類問題,而另一類的抽象類問題。

具體類問題指詢問事實層面的問題。受訪者通過講述一段實際的經歷,講解操作過程,回憶具體的地點、人物、時間等事實來回答。比如:“昨天你是怎麼過的?”,“如何瞭解到這款手機?”,“誰介紹你們認識?”等等。這裡需要額外說明一下,上篇提到封閉類問題和開放類問題。具體類問題並不意味著是封閉題 ( “誰介紹你們認識?” ) 。它也可以是開放類的問題 ( “如何瞭解到這款手機?” ) 。

抽象類問題指要求受訪者進行歸納、概括的問題。受訪者需要通過自己的分析綜合,總結出要點來回答。比如:“你為什麼喜歡他?”,“購買這款手機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自己是內向還外向?”等等。同樣抽象類問題並不等同於開放題 ( “你為什麼喜歡他?” ) 。它也可以是封閉類的問題 ( “你認為自己是內向還外向?” ) 。

使用者對自己生活中的大多數產品或服務都不會去總結、思考、歸納原因。在訪談中讓他們總結歸納,他們通常都是憑直覺拋出幾個觀點,要麼不對,要麼不完善。你持續追問“為什麼”,會讓受訪者覺得你在質問他,挑戰他的看法。思維敏捷的使用者還能圓回去。但要碰到反應沒那麼快的,就很容易冷場。他甚至會被你激怒,從而失去繼續跟你對話的興趣。

不光是使用者,即使是專家,碰到話題比較大而且抽象的問題時,也會不願意配合。

“問:做了那麼多年的人物特稿,有什麼得心應手的採訪和寫作經驗可以分享一下嗎?

答:這個問題太大了,幾乎無從回答。

問:您在特稿寫作中是怎樣塑造人物的?

答: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幾句話沒法說。”

衛毅,寫作對我而言,是表達的需要 // 非虛構何以可能:中國優秀非虛構作家訪談錄

就象你問一個女孩:“請問你為什麼喜歡他?”她很可能不知道該如何作答。或者給你一些沒有什麼營養的話,比如:“他對我很好啊。長得也帥。”諸如此類的。你似乎理解了,但也體會不到“喜歡”的感覺。但如果你跟她聊他們是怎麼認識的,他是如何追的她,有哪些被感動的瞬間,經歷過什麼樣的挫折,兩個人如何克服……。這樣訪談對方會更容易回答,你也能在具體而生動的細節中體會到她為什麼喜歡他。

以上是不能直接問使用者“為什麼”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被問為什麼的體驗真的很糟糕。

雖然我的工作經常在回答“為什麼”,但我一點兒也不享受別人硬梆梆地扔過來一個“為什麼”。那感覺就像受到了一記直拳的攻擊。初學者們在找到一個問“為什麼”的時機時,通常都表現得興奮,好像發現了獵物似的猛然出擊。但被問的人往往都會先愣一下,定定神然後再回答。作為受訪者訪談本身的體驗,實在是很不好!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哪種問題讓受訪者的感受更好一些。

Gump: “訪談中不能問用戶為什麼”

某人:“為什麼?”

和:

某人:“哦?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呢?”

所以,如上面的引文所說,問用戶問題要盡量讓對方敘事。讓他回答自身經歷的故事,印象深刻的體驗。這些都是他個人的親身經歷,他回答起來並沒有什麼難處,也會很容易帶你一起走入他的故事和體驗。你也更容易在他的講述中同理他的感受。

那麼,在實際訪談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很多問題的追問都可以被簡化成“為什麼”。展開的思路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展開策略。我在這裡嘗試著歸納出三種比較常見的類別來加以說明。

追問行為背後的原因。

這是很常見的一類大家會問為什麼的場景。比如上面提到的購買的原因,使用的原因等等。這類問題展開的基本思路是重塑當時的場景,邀請受訪者講述從認知—>瞭解—>比較–>決策的過程。何時在什麼場合 / 情況下產生了想法,在哪些渠道進行瞭解,在過程中比較了哪些東西,最後如何進行決策等等。

追問印象 / 體驗的來源。

這類場景也很常見。比如受訪者說:“ XX 品牌的服務真差 / 真好。”,“ XX 品牌好時髦。”很多人也會不假思索地問為什麼。更好的做法是瞭解之前經歷過什麼事情 / 看到 / 聽到什麼給他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也要邀請對方回顧當時的場景是什麼,他和品牌方的服務人員如何互動 / 在哪些流程或觸點上產生了好的或不好的體驗 / 這些印象 / 體驗的後果等等,以瞭解 / 同理他的印象來源。

追問判斷的依據 / 對概念的喜好等與態度相關的看法。

比如受訪者在比較兩個品牌或概念的時候,覺得某一種更好,或者覺得某一款產品比另一款更具個性等等。相比於直接問為什麼,也可以把問題拆解。比如對於概念測試類的問題,他注意到了概念里的什麼?對痛點有什麼樣的共鳴?利益點如何讓他受益?還有什麼樣的疑問?等等。

總體的原則就是要把抽象性的問題想辦法拆解成具體的問題,讓受訪者講述他的經歷、體驗,在不同的事實間不斷挖掘細節以建立起聯繫,形成對於受訪者更立體的理解。

凡規則必有例外。“不問為什麼”這條也不例外。那麼,什麼時候可以問為什麼?

在事實細節挖掘充分的情況下跟對方一起總結原因。

如果之前跟對方已經就她的的戀愛過程中進行了很充分的瞭解,也不妨在之後以原因總結結束。可以邀請對方跟你一起總結一下“為什麼你喜歡他?”。受訪者在前面的訪談中已經被你帶回了戀愛場景,對於為什麼這個問題也有了充分的預熱和思考。這樣跟她總結為什麼是合理的。

談話的氛圍已經建立,對方已經適應了你的提問,瞭解你想了解什麼。

就象上一篇提到,會有人不知道過於開放的問題一樣。也有些人會覺得聊開了之後,聽到“對於這個問題,你當時是怎麼處理的呢?”這類文絈絏的提問反而覺得彆扭。根據現場的情況靈活使用“為什麼”也是可以的。而且也並不是所有的為什麼一定指向抽象的歸納。在一個已經構建好的場景中,為什麼也可能指出非常具體的回答。

不問為什麼表現上看是提問技巧,實際上是思維習慣。為什麼是一種被簡單化,泛化的提問方式。很多內容都可以直接問“為什麼”,從而把思考的工作拋給受訪者。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訪問員在日常的練習中,要有意識地思考自己在問為什麼的時候到底是想了解什麼。把簡單的三個字立體化,豐富提問的內容和細節。要知道,再高明的訪談技巧也不能取代思考的深度。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

1.什麼是大數據?
1.什麼是大數據?
2025-03-26 07:33:16
如何構思一個產品
如何構思一個產品
2025-03-26 08: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