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速成的市場中,為何需要保持耐心和長期主義思維?在這篇文章中,通過真實的案例和深刻的見解,作者分享了如何在產品開發和管理中培養和應用業務洞察力。
我們不能用速勝的心態去打一場持久戰。
週末和幾個產品老友聚會閒聊,席間一個朋友提議大家逐個發言,分別談下自己的近期困惑和發展規劃,然後其他人進行點評分析、出謀劃策。
你別說,這個建議挺有價值。
比如,有個 UI 設計師轉行的產品同學,她對未來的發展規劃就很迷茫,只是習慣被動地執行眼下的產品需求任務,典型的只顧低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更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競爭優勢。
大家紛紛建言獻策,而我給她的建議是——深度圍繞“用戶體驗”進行垂類知識的積累,聚焦提升用戶體驗的設計能力。
首先,增量老去、縮量已來,未來一定是重體驗經濟時代,產品行業必然會更加細分,一定會誕生出專注於體驗設計方向的產品經理(這也是我在團隊反覆強調重視用戶體驗設計的原因之一),這是服務於業務價值的根本邏輯。
而該同學她原本就是 UX 設計轉行的產品經理,有著天然的基礎,我一直認為 UX 設計和產品設計強關聯,共同影響著用戶體驗甚至業務轉化。
因此,她就完全可以先從 Material Design、human Design、Ant Design 等設計規範著手,進而系統學習和體驗相關的書籍(如,《關鍵時刻 MOT》、《客戶旅程地圖》《體驗之道》、《客戶體驗 101》),專注於提升用戶體驗相關的設計能力。
這樣就有了產品目標,她也瞬間覺得不再像之前工作那般無聊的機械重複,完全可以應用自己新學習的體驗知識來重塑業務產品,創造體驗價值。
另外,還有個產品主管同學苦惱自己公司眼下內耗特別嚴重,業務、研發各自躺平,不僅不作為還到處甩鍋,她也不知道是該躺平還是該離開。
大家一番討論後都認為:眼下並不適合裸辭離開,但也要避免無意義的精神內耗,應當把個人精力用在產品成長提升上。
最重要的是,大家討論的問題逐漸聚焦在業務調研提升上,尤其是通過提升自己的市場洞察力,進而從使用者需求側出發去進行正向產品設計。
當然,這也是咱們多次提到過的一個觀點:業務價值驅動下,未來產品經理一定也會是業務思維、產品思維的複合體,一定需要深刻的業務洞察力。
當然,大家也都提到一個共同的困惑:在業務調研時總是會丟三落四、把握不全,很難發現對業務真正有價值的洞察,仿佛有量子糾纏一般,越是著急想抓到業務本質,就越有流沙從手裡滑落,仿佛隔著一層紗,始終難以看到背後的真相。
這很常見,卻又很正常。
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業務洞察強依賴深度調研,而市場調研從來就不是割裂的某個工作環節,而是貫穿始末的認知方法和思維習慣,所謂 insight 也不是靠規範的流程所激發的,反而往往誕生於不經意間的腦洞創新。
簡單總結一句話:業務洞察天然就是長期主義,不能用短期濾鏡來對待。
聊到這裡,本文也想結合最近的工作和團隊經歷,分享一些和業務調研相關的產品思考,這對於我們深刻理解業務洞察、突破認知瓶頸或許會有説明,更希望對你的產品工作有所啟發。
一、調研的重點在於思維和分析
上周我們產品團隊按慣例做了月度培訓與交流分享,這次主題就是業務調研,我發現有不少朋友對業務調研方式有認知誤區。
或許是他們受我平日里 VoC(客戶之聲)的誤導,簡單認為調研方式無非就是客戶訪談、問卷調查、電話回訪、神秘顧客、焦點小組、線上反饋等。
他們甚至覺得只要調研方式得當就一定能洞察到使用者的真正痛點,從而正向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再快速反覆運算、不斷引領市場。
理論似乎如此,但市場的邏輯卻不是這樣的,試想一下,如果流程化、標準化就能輕易找准市場需求,那 PMF 早就不會那麼艱難了。
客觀上,業務調研的確能針對某個命題做科學分析,相對容易論證規劃可行性,但對於找到新的用戶本質需求,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業務洞察,卻並不容易。
舉個例子:
我們每天都在用筆記類工具 APP,諸如 flomo、印象筆記、notion、語雀、釘釘文檔等,你怎麼調研可能都難以發現 flomo 新更新的 AI 功能——“找一找”的需求場景,也可能發現不了 Get 筆記“圖片文字結構化整理”的使用者需求。
但這些才是真正的業務洞察,才是符合用戶本質需求的設計。
但你看,你如果只是去做市場分析或者電話回訪,就是很難找到真正答案,我平時也和一些產品創業者聊過,他們都認為用戶其實很少能真正表達自己的高階需求。
你讓使用者提個小改進建議或許可以,但你指望由點及面跟你反饋到本質純屬奢想,用戶對設計的價值普遍在於原生反饋,而二次創作才是洞察力的源泉,這就很依賴你的分析能力。
當然,咱並非說就一定調研不到,而是想表達使用者不會替你生產洞察,這些洞察往往隱藏在角落裡,需要我們深度體驗,反覆琢磨分析。
同時,我們還要明白,調研思維比調研過程更重要,平日里要多體驗產品、多看線上反饋,每次都是調研思維的實踐,而不能寄希望某次所謂正式的集中調研。
產品不息,調研就始終在路上。
二、調研要多元化、有深度、有分析
調研是基礎,關鍵要分析。
面對新業務領域,團隊內又缺乏領域專家,產品同學怎麼有效進行業務調研呢?
相信不少同學都遇到過這類情景,這就涉及咱們上面提到的調研思維,我們要採取多元化的調研方式,可以發散思維、自由想像,不要自我設限。
事實上,調研的方式從來就是多樣的,除了傳統的 VoC 方法之外,像行業大會、領域專家、付費顧問、退休學者、論壇交流等等,都可以作為嘗試途徑。
比如,就拿領域專家來說,我們前段時間對新業務的某個 SaaS 功能拿不準,便設法找到一位行業專家作為付費顧問來諮詢,還有在搭建結算體系時也把握不住使用者需求的真實性,就請了銀行專家來付費指導。
其實上個月我參加經營管理的培訓課,授課教授也強調了要利用領域專家顧問團來輔助調研新業務,還建議要多把退休的政府官員、行業協會領導等引入作為經營顧問,這些都是業務調研的有效途徑。
甚至,上周團隊在新業務的運營需求設計上沒有思路,我在面試中還和應聘者交流請教,這些也都是途徑,也沒啥高端的壁壘。
說到底,只要我們心中有調研思維,不局限、不生搬硬套,思路打開后路徑自然就豐富了。
除此之外,調研一定要有深度,我見到過太多淺嘗輒止的調研,同公司業務隔著一層皮,完全沒有融入自家業務的語境之中,就好挖井,總是挖不到位就半途而廢。
比如,上周我們一個同事做的市場調研就很沒有深度,而且只有調研沒有分析,更沒有自己的觀點輸出,長篇概述都是別人怎麼說的,這怎麼能算合格的調研呢?沒有深度思考又怎麼可能會產生業務洞察呢?
圖 - ↑ 《經營管理課》培訓,專家顧問輔助業務調研 3、借助 AI 能力,進行模型預測與分析
除了上面提到兩點,我覺得當下的 AI 能力也有助於我們的業務調研,可以為咱們提供新思路和分析模型,能幫我們更高效的豐富廣度、提升深度。
這也是我在團隊反覆強調要多用 AI、培養 AI 信仰的緣由所在。
比如,上周我們團隊分享時,有同學就談到《黑神話 · 悟空》的銷量預測,當然,純純地靠拍腦袋、靠過去經驗給個數位,沒有預測模型和邏輯支撐。
實際上,如果這是個調研,我們就需要有論證邏輯,這時就可以藉助 AI 幫我們做一波分析。
比如,你可以這樣問 AI:
今年遊戲科學團隊推出了一款 3A 遊戲大作——《黑神話 · 悟空》,你是一名產品經理,正在做相關的業務調研,你想預測下今年該款遊戲在 Steam 上的銷量,請你結合相關數據和分析模型,進行預測分析並給出推算過程。
圖 - ↑ 來源 Kimi 探索版,調研思路啟發
你看,AI 就會給到相應的分析預測模型,且不說這個預測是否十分精準,但其推算邏輯對於我們還是很有啟發,這在市場調研分析時其實很實用,也很高效。
再比如,我上周在調研某個業務的市場規模,同樣也利用了 AI 來輔助分析,我先把收集到的諮詢報告餵給 AI,而後讓它結合相關的資料資訊再聯網分析,最後再借鑒下其分析模型,修正具體的預測數位。
圖 - ↑ 來源 Kimi 探索版
事實上,不僅是銷售預測,對於市場趨勢、風險評估、定價策略等一系列業務調研都可以藉助 AI 來提質增效,這也是產品同學產生業務洞察的重要來源之一。
信息足夠廣,思路自然闊,就更容易產生聯想,激發洞察,從而抓住需求本質,正向設計產品,從這個角度來看,業務洞察力是產品同學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因為這不僅關係到產品的市場定位、使用者需求的準確把握,還直接影響到產品的長期發展和持續創新。
當然,業務洞察既是高緯度的競爭力,就更需要長期不懈的訓練,更依賴平時的實踐應用和過程積累,有時候你越著急,就越抓不到。
原因很簡單:過程和耐心,比專門去尋找更重要。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