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旅程中,定位自己的職業方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策點。本文將通過真實案例的分析,探討如何在個人優勢和社會需求之間找到平衡,做出明智的職業選擇。
這篇來講一講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
絕大部分人很早之前就聽說一句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是這句話其實比較虛,就像知道的人知道,不知道的人不知道一樣,說了等於沒說。我們在聽到這樣的話,感歎一下“哦,知道了”、“是的,很對”之外,真正需要的是怎樣提高自己的選擇品質。
選擇當然比努力重要,重要提示:10,000 次。這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努力,但努力不代表高品質的努力。太多人起早貪黑,把除了吃喝睡之外的時間都用上,但是我們依然忙碌而貧窮,原因就在於沒有在正確的方向上做功。
我先說個故事,跳水冠軍全紅嬋大家肯定都知道的,全紅嬋有個哥哥,叫全進華,全進華 2002 年出生,以下這段直接抄錄百度百科資料:
全進華在農村長大,放假時經常説明父母下地幹活 ,為了補貼家用,曾在上海做過廚師。2020 年 5 月,因父母身體原因返回老家,隨後,他開始記錄自己的家鄉生活。從 2020 年 11 月起,開始嘗試在短視頻平臺上售賣家鄉水果。2021 年,妹妹全紅嬋獲得東京奧運會跳水女子 10 米跳臺冠軍,很多媒體記者前來採訪,網友們也表示出對全紅嬋的喜愛。全進華藉此機會開啟網紅帶貨之路,除了為自己帶貨,還會幫助鄉親們解決銷路的問題;11 月,成立湛江市麻章區全入果蔬店。2022 年,在抖音平臺上隨手發佈了一條紅橙熟了的視頻,很多粉絲都表示想購買,上完鏈接後產品被一搶而空,此後正式接觸短視頻帶貨。
2024 年,參加抖音公益助力廣東百千萬工程的助農專案,拍攝茂名荔枝、湛江番薯等農貨,積極宣傳廣東農副產品,並在 20 余天內説明茂名的農戶賣掉五六萬斤的荔枝。全進華不僅帶貨湛江本地的特產水果,還會應各地農業部門的邀請,幫忙推廣當地的農產品,他歷經湖北、江蘇、四川、陝西等多個省市,在吐魯番幫助農戶售賣葡萄乾、核桃、堅果 2 萬余斤、在阿克蘇售賣冰糖心蘋果 4.5 萬斤;8 月 7 日淩晨,在社交平台發佈了一條題目為《寫給全紅嬋的一封信》的視頻,在視頻中他講述了家人近況,還表示妹妹很懂事,很辛苦。
截至 2024 年 8 月,全進華共售賣 300 多萬斤農特產品。截至 2024 年 8 月 28 日,他在抖音平台擁有粉絲 285.4 萬,獲讚 1289.5 萬。
抄錄結束,為啥要說全進華呢?全進華初二就輟學打工,在廣東麻章區做學徒,開始學習擺盤,後來跨入廚師的行列,去年的時候到了上海一家餐廳做廚師,最高月薪做到過 6000 元每月。在 2021 年之前都是寂寂無名的狀態,2022 年之後逐漸風生水起。很多人都說這是沾了妹妹全紅嬋的光,是的沒錯,但也不只是靠妹妹全紅嬋。流量更多的是放大器,是 1 後面的 0,得有 1 才能放大,他在短視頻平臺帶貨農產品這個事兒才是 1。他在前面做廚師的時候,不管怎樣努力,即使不睡覺,那也只能是普普通通,這跟他努力並沒有多大關係。他做短視頻帶貨能起來,至少有幾個條件:
他是農村的,熟悉農產品。
他有去瞭解短視頻平臺,之前就有嘗試積累。
他的學歷不高,初中輟學,人顯得很樸實。
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已經有一些經驗,有企圖心想要賺錢。
他妹妹是全紅嬋。(從重要性角度,這條應該放到第一位)
從這幾個你去推導,對他而言,價值最大化的就是帶貨農產品,這個選擇是把他的一些差異化優勢都用上了。
第 1 點,一個對農村不熟悉不瞭解的人去帶貨農產品是缺乏信任度的,全進華去帶貨知識型產品或者時尚類產品那肯定也不對。
第 2 點,當下放大器效應最大的就是短視頻平臺,他去寫個文章啥的那肯定不是他擅長的,傳播力度也有限。
第 3 點,如果在知識付費這些領域那肯定是個劣勢,但是如果放到農村農產品帶貨,這就是優勢。主播都是需要有人設的,需要差異化優勢,大家都在說網感如何如何,其實網感更多的是觀眾緣,就是你的人設能不能引起受眾的感性情緒,而不是理性情緒。買買買很多時候其實就是感性消費,一股勁來了,趕緊買。越是非常理性的人群或者狀態,越難付費決策。
第 4 點,如果全進華剛進入社會,他也沒有辦法 Hold 這個場子,如果他就想幹農活,那也不會有這個發展路子。
第 5 點,如果他妹妹不是全紅嬋,我相信他的價值可能要縮小 10 倍,甚至 100 倍,但是,我認為,拋去這點,前面的幾個點已然可以形成他的差異化優勢,他肯定可以獲得比當一名廚師更好的回報,只是不會有現在這麼大。如果時間拉長,5 年 10 年之後,我認為他的影響力還是會擴得更大。
花這麼大的篇幅呢,主要想說明,一個人在某個方向上取得成績,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相對優勢,即差異化定位,然後再是怎麼放大。
作為對比,說下另外一個“網紅”,唐尚珺。以下這些資訊,也是直接抄錄的百度百科資料。
唐尚珺,1989 年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上思縣公安村。從 2009 年開始,連續多年參加高考的廣西學生,2024 年就讀於華南師範大學。
2009 年,唐尚珺首次高考沒能達到本科線失敗后,選擇複讀。2013 年,考進一本院校,一心想考清華放棄入學。在這期間,相繼被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廣西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所錄取,都予以放棄,決定繼續複讀。2016 年,唐尚珺因摯友何漢立拍攝的紀錄片《高十》而被人們熟知。
2022 年 7 月,唐尚珺以 597 分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所錄取,由於專業不合適沒有就讀。
2023 年 6 月,唐尚珺短視頻平台公佈了 2023 年高考成績為 594 分。2023 年 7 月,唐尚珺的四個高考志願均未錄取,因選擇了不服從調劑,均被退檔;廣西本科第一批第二次徵集志願結束,唐尚珺因院校和專業選擇較少放棄第二次補錄機會。
2024 年 7 月,第 16 次參加高考的唐尚珺以 601 分被華南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專業錄取。
2024 年 8 月 26 日,唐尚珺發視頻稱,自己已完成華南師範大學新生信息錄入。
抄錄結束,我想說唐尚珺的牌並沒有打好,可以說是打得很爛,也就是選擇出問題了。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對我們來說,時間成本才是最高的,他現在已經 35 歲了,在某些行業都要“退休”、“畢業”的年紀才剛剛開始上大學。能樂參與 16 次高考,不可謂不堅毅。很多人說都成網紅了,收入肯定很高吧,但是實際情況並沒有,他只獲得幾萬塊錢打賞的收入,和他的名氣並不匹配。
他有很多次都是因為專業選擇的問題導致退檔或者自己不去讀,白白浪費了時間。有的人可能會說他獲得了培訓機構的獎勵,即使有,相比於他浪費的時間,其實也不值一提。如果他想出名,在 10 次高考之後已然攢夠本錢,足夠標新立異,形成差異化定位優勢了。
如果他想賺錢,那麼憑藉這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稀缺”屬性,直接去做高考培訓或者出幾本書,比如《我是如何從 XX 分提升到 XX 分》、《我是如何每年高考都能考上好學校》或者就出個傳記講講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賺幾百萬、幾千萬估計不會是啥問題。但他現在依然並不富裕,和他潛在能獲得的收益很不匹配。這個我認為就是選擇錯位。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這樣選擇其他人也沒有資格去否定,只是我想說,如果你的目標是職場收益更大化,那麼你一定要做好自己的選擇。
前面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說選擇本身的重要性,也舉了 2 個例子,想讓大家瞭解得更加具體直觀。那麼,回到本題,到底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呢?
其實,看完前面的案例,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總結就是,在競爭的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價值,持續投入時間、精力、各種資源,精益求精,成為行業內的 TOP。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個競爭的市場,即使你說我回家種田,那你也參與社會分工和競爭。整個社會就是個系統,會自發地往整體效率最大化去反覆運算,“卷”是這個社會的底層邏輯,迴避不了。如果你生產某種商品的成本是 30 元,另外一個人生產同品質的成本是 20 元,那你就得被淘汰,或者你需要達到他的服務邊界之後,才有你的機會。服務邊界可能是地域限制,可能是時間限制,或者是產量限制,等等。
所以,首先就是要內觀自己,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相比於其他人有沒有什麼優勢,我喜歡什麼在什麼方面投入時間最多。你應該去找至少比 50% 人要做得更好的方面,如果你想成為行業頭部,你可能需要比 95% 甚至是 99% 的人要做得更好。
比如,你很擅長運動,打網球很厲害,在全鄉鎮或街道、全縣或區同齡人中幾乎已經無敵手了,那你可以考慮去走職業發展這條路。鄭欽文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小小年紀以及打遍全湖北省無敵手了,這樣的天賦當然是要重點培養。
再比如,你很擅長搞人際關係,從小就喜歡跟人打交道,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學習思考,那麼你應該去做跟人連接性強的事情,比如商務、銷售、組織、專案管理、媒體等。
如果你很喜歡寫作,寫出來的文章其他人喜歡看,那麼你可以考慮把寫作當作你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
我再拿我自己舉個例子,我過去 12 年,從事的都是產品經理的工作,為什麼做這個職業選擇呢?大概 13 年前,2011 年的時候,我上大學到了大三的階段,需要考慮未來的出路,到底是去爭取讀研還是工作還是幹嘛,我的思考是:
1、我對自己的專業方向(通信工程)興趣並不是很大,我也對學術研究沒啥興趣,你讓我坐在那裡搞一些理論研究,我會坐不住。我是一個偏實踐類的人,需要更多在實踐中去積累經驗。讀研對我來說,除了學歷提升,也並沒有其他的好處。在當時,985 學校的本科學歷,已經足夠我去一家還不錯的起步公司去發展了。
當時我就覺得時間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沒有選擇去考研。(可能在現在這個點上不具有適用性,因為現在研究生學歷都已經泛濫了,如果你是還沒畢業的大學生,在糾結這個問題,我建議你要考慮直接參加工作能不能讓你獲得一個不錯的職業生涯起點,這個非常非常重要,起點很大可能就直接決定終點了,或者會讓你需要付出的努力高上很多倍)
2、那麼就是選擇行業,到底是什麼行業。因為我的專業背景是通信工程,IT 類的,我們院系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兩類,一類是通信行業的公司,比如華為中興移動電信聯通等等,還有一類是互聯網公司,BAT 以及各種中小公司。這兩類裡面我判斷互聯網公司對於年輕人的機會更大,所以優先去互聯網公司,所以我當時拿到步步高 VIVO 公司的 Offer 也沒有去,還是堅定地去找互聯網公司的機會。
3、然後是崗位,到底是做技術崗位還是產品崗位還是銷售崗位。這個可能一開始不是很清楚,作為沒有參加過工作的人其實是不太能搞明白的,當時網路上關於行業和職業相關的內容也沒有這麼豐富,身邊也沒啥親戚朋友比較懂,其實是有一番探索折騰的。
我一開始去了一家做 OA 系統的軟體公司實習,做 Java 開發,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可能不是特別擅長寫代碼,雖然也學過程式設計相關的東西,但是在上課之餘自己也並沒有主動去探索這個方向,然後自己找一些程式設計方面的書看呢,理解速度也不算快。
但是我發現,我對那種創業故事、企業家、商業經濟類的書,人物傳記類的書特別感興趣,當時有兩本書比較火,叫《結網》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我是因為看到很多的企業家包括賈伯斯、馬化騰、周鴻禕、雷軍都說自己是一個產品經理,然後又看了幾本介紹產品經理的書,然後自己又去瞭解了一下產品經理是幹嘛的,知道產品經理需要廣泛的知識興趣、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踐復盤,通過組織一群人打造一款很多人用的產品,產生商業價值。
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因為我自己從小到大就是廣泛地閱讀興趣,自己喜歡思考事情,也有很多的想法和點子,我在中學和大學都當過班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然後我也特別喜歡創業者這類人物,沒有比產品經理這類崗位更適合我的了。所以我就確定,將來一定要從事產品經理的工作。在中間雖然也有些波折,但我一直還是在這個職業的發展道路上前進的。
4、然後就是公司。前面說過,我有拿過 VIVO 公司的應屆生 Offer 但是我沒有去,後面拿到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產品助理的機會,走上了產品的道路。我當時也想進 BAT,但是我在大學裡面的積累是不太夠的,有少數人在大學裡面已經開始選擇好自己的方向,然後做專案、創業實踐,我覺醒得比較晚,準備不足。
所以我在當時沒辦法直接進互聯網大廠,雖然我學校背景啥的還可以,但是個人並沒有實踐經驗,在起步階段就比較吃虧。我的建議是,如果你還來得及,你應該在大學期間盡量多的積累,吃苦要早點,選擇確實遠遠大於努力,在早期獲得先發優勢,這件事情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不管是工作還是創業還是干其他事情,早都是一個巨大的優勢。(當然,也不能太早,你得保證你能堅持到機會窗口出現的時候)
如果你和我一樣,一開始並沒有準備好,也不要緊,你從現在開始準備,或許也來得及。方向確定了,如果沒法選擇第一檔的機會,那可以選擇第二檔、第三檔的機會。比如說進互聯網公司,如果沒辦法做產品崗或者技術崗,即使是客服崗也可以的,先進去,再嘗試換崗位,機會總是有的。
張一鳴說,長期的成功就是要延遲滿足,很多人往往就是無法耐心等待,就想立刻馬上滿足,但是我們有為這個滿足做好準備嗎?那些你看起來馬上滿足得到的,是因為人家在此前很多年已經開始默默地耕耘準備了,所有的看起來爆火的人,都是有一段比較長的冷板凳積累期。
2024 年爆紅的《黑神話:悟空》的製作人馮驥是我的校友,人家在做出這款爆款,成名天下知之前,已經在這個領域深紮了十多年了,失敗過很多的專案。確定好方向之後,你得有坐 10 年冷板凳的決心。
好了,前面其實說了蠻多了,最後再做個總結,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你需要:
1、向內發掘自己的優勢,自己的特點,什麼東西你做起來自己覺得“不反感”,最近學到一個詞,叫“無痛工作”,就是你不會因為做這個事情覺得很痛苦,也不用你每時每刻都很開心,就是階段性總結的時候,你願意把這個事情當作一個持續的無限遊戲去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作為你的職業。
如果你找不到,那麼你需要繼續找,或者更多做一下心理方面、價值觀方面的探尋,你不能只把發財致富當作目標本身,因為這些是給你的獎勵,選擇去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個才是你的目標,搞反了就任何事情都無法堅持,也就出不了成果。
2、向外獲得足夠的資訊,瞭解你想從事的職業,想去的公司,有哪些機會,也就是需求,這些需求裡面哪個你能更好地滿足,第 1 點決定大方向,第 2 點決定實際的選擇。夢想很美好,但是我們只能從實際存在的裡面去做選擇,然後去攢自己的手牌,慢慢把自己的手牌洗好,等牌洗得足夠好的時候,就是你出成果的時候了。
好了,本篇就分享到這裡,具體的還得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去選擇職業方向,不能一概而論。希望對你有所説明。
題圖來自 Pixabay,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