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數字化時代,私域流量的管理和運營已成為企業競爭的新戰場。但你知道嗎?在這場戰役中,最艱難的挑戰並非私域運營本身,而是如何招募到能夠駕馭這一領域的人才。文章將從私域人才的關鍵素質出發,分析他們如何影響企業的私域戰略和執行效果。
我發現在星友群裡,大家經常聊到對自己現在待的行業感到迷茫,想要轉行找新的機會。首先敢這樣想的人都很有勇氣,實際上早點開始想就已經超越了一部分人。從畢業到延遲退休,我們大概要工作 40 多年的時間,職業生涯佔了半輩子的時間,轉行於我們每個人而言可能都是遲早會面臨的選擇。
既然轉行遲早要面對,那就應該早點做準備。為了幫大家減少試錯成本,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實際上,我自己其實也換過不少行業,從大學的時候做銷售,到畢業後做了程式師,然後做設計,做遊戲,到現在做 XR。過程中,我也積累了不少對如何進入一個新行業的經驗。
正好借之前在星球裡有位星友給我的提問,展開聊聊這個話題:假如真的想轉行,怎麼做才更快進入一個新的行業?
她當時正在經歷跨行業面試,被問到如何應對跨行業所帶來的業務背景差異。
“我當時在製造業上班,投遞的崗位基本都是跨行業。昨天那家是金融業,我感覺他們想要已經有一定金融知識背景的人。所以想問問彩雲,如何短時間內建立對一個陌生行業的認知,以在回答“從設計的角度評價一下我們行業的產品”這類題目時能講得更深入?”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在星球里其實分享過很多次,我給的回答大概有幾點:
1)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盡量從入門級的內容學起,多從相關官網開始找資料學。先從整體上弄明白大概要做和能做哪些事,然後拆解到要學好這個,可能會有哪些問題。一般我會先嘗試把自己的這些問題列成清單,文字化出來很重要。
2)瞭解關於這個行業的一百個關鍵詞,借助 AI 把一些名詞查清楚,瞭解個大概,即使沒有很懂也沒關係,再帶著這些問題找這個領域的專家聊天。
3)找三到五個該行業的專家深談,這是入門訣竅中的訣竅。與專家交流,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寶貴的經驗。和專家深談之前準備好問題,然後一個個問題、事無巨細地問下去。問三到五個專家後,就會發現他們回答的共同點,就是你所需要知道這個行業入門最重要的東西。
如何找到這些專家?公眾號,B 站,脈脈,朋友介紹等等,只要你想,總能找到。我當年學 TA 知識的時候,就是找的騰訊的幾位 TA 專家吃飯了幾次給入門的,非常有效。
4)找三到五本書細看,看經典的書,遇到新知識,再找到行業里最好的人來交談,就可以很快入門。
5)如果你已經入門了,但沒有這類型的專案作品。有兩種方式解決,一個是去對該領域的上線產品進行重新設計。另一個就是通過在作品中展示你的遷移能力,在能力上有哪些是與想要做的行業匹配的,進行拆解分析。
上面是方法的部分,下面我拿星球裡另一位同學的提問來舉例,正好她想要進入新的領域。
星友:“彩雲哥你好,前段時間看你分享了 Apple Vision Pro 的使用體驗,也瞭解到 VR 未來幾年的發展勢頭,想讓你分析一下體驗設計師如何入局 VR 行業?期待彩雲哥的解答。”
我從入行到現在轉眼也快 2 年了,從我短暫的從業經驗來說,結合我上面總結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 5 個步驟入行:
1)技能層面,快速瞭解。先學習下 Apple Vision OS 相關的設計規範,包括一些行業名詞,技術要點,設計流程等等,這方面資料在蘋果官網上就能找到。當然,除了蘋果,其他產品比如 Pico,Quest 之類的 VR 產品,把他們的官網都刷一遍,這樣算是對這個行業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
嘗試學點 3D 知識,不需要特別精通,主要是瞭解 3D 設計的主要流程,方便理解空間設計思想,鍛煉自己的 3D 思維。看一些軟硬體一體化設計的文章,瞭解如何結合硬體設計語言,因為這方面的流程會和互聯網設計有很大區別。
2)實際體驗相關的產品。有條件的話,最好買相關的產品,深度玩一玩,知道它裡面的局限,特點,能做哪些事情,有一個真實的體驗,還能在基於一些實際場景痛點,找到設計點,建立設計認知。
3)如果暫時還沒找到相關工作,可以做點模擬練習,嘗試對已有 XR 應用做設計改版,在網上多發相關的概念設計作品,提升影響力和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也對入行很有説明。
4)有了作品後,嘗試投相關的工作崗位,多嘗試,說不定就有合適的機會。
5)多點拓展相關領域的人脈,和這些業內資深人士聊天,瞭解行業情況,然後還可以找他們內推,說不定就收穫了新機會。
上面是一個實際的例子,這樣的話,方法和實操都有了,想入行不難。
總結起來,每次開啟一個新的學習專案時,先建立自己可靠的資訊源,再使用二八法則快速掌握領域核心知識,最後再反覆使用搜索技能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會有更合適自己的崗位,勇於嘗試,找到的機會才會大。在現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我身邊確實有不少人已經轉行了,而且轉行後的境遇總體來說還不錯。
之前聽騰訊的一個資深科學家分享:“進入新領域,不需要 2 萬小時,甚至 2 千小時都不用。他去蘋果前從沒有做過 GPU,去 Facebook 前從沒有伺服器的經驗,來騰訊前沒有任何做雲的經驗。入門的前提就是先精通一門專業,遇到新知識,就找到行業里最好的人來交談,或者看最經典的論文、最有用的書,就可以很快入門。”
想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不能等到那一天來了才去面對,而應該更早的開始準備,居安思危。我星球里有一位小夥伴,00 后,但他已經在為他未來的自由職業做準備了,每天打卡寫作,已經堅持了 1000 多天,然後還每天早起運動,背單詞,比我還要能堅持。即使他現在還在職業初期,但我堅信他的未來肯定是會越來越好的,一定能達成他想要的目標。
堅持慢跑,一點點地學。學東西從長期來看,更多是來自於平時的積累。所以我建議給自己定目標,比如每天學會一個新詞、了解背後的資訊,一年就學了 365 個詞。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個的點,但其實背後的知識就像樹根,樹根多了,下面就可以織成了一張知識的網。再往上去生長什麼,都會是事半功倍的。
前面提到的那位專家還分享過一個例子:“我們團隊里有大量的超過 35 歲的人,而且還在不斷去成長、去提高,他們都是特別棒的工程師。一個人經驗越豐富,知識面越廣,創造的價值應該是越多,而不是相反。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蘋果實驗室調一個 BUG,我旁邊是一個老工程師,在調另外一個 BUG,我倆在那聊天,聊了大概半個小時,後來他走了,旁邊有人告訴我說這是這個部門級別最高的負責人。他大概有 70 歲了,還在解決這些技術問題,特別享受這個過程。”
要當老師傅,不要當老工人。35 歲,應該比 20 歲競爭力更強。所以,無論要不要轉行,都要積極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做好積累,投入進去,培養可遷移的能力。轉行這事,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就像遊戲選角色一樣,一個職業玩到死你可能也會膩,重開不同的角色體驗會更豐富,不白活一輩子。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