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管理的浩瀚海洋中,每個決策都像是一次航海,需要精準的羅盤來指引方向。《產品經理必備!如何判斷一個產品 / 功能值不值得做?》這篇文章,就是那個羅盤。作者刀哥,一位擁有十年產品經驗的專家,將與我們分享他的航海秘訣。
最近重看《啟示錄》這本書,這本書真是常看常新,內容簡潔,又能說到要點,非常值得一讀。
作者在第一章里就說到,產品經理的核心職責,就兩個:一是評估產品機會,二是定義產品。
產品創意的來源有很多,公司高管的意見、用戶的反饋、其他營業單位、產品經理自己、競品等。
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是要評估這些創意,是否值得做。
定義產品,就是確定了要做某個需求,設計解決方案,方案裡包括功能範圍確定,流程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等。
但這本書裡,作者並沒有細說如何評估產品機會。
這篇文章,刀哥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一些評估的方法。
總的來說判斷一個需求,是否值得做,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考慮:1、投產比 ( ROI ) 2、機會成本
3、機會視窗
1、投產比
投產比分為俠義的和廣義的,俠義的是更具體的金額,非常好量化,比如投資,投入總金額為 100 塊,可以獲得 300 的產出,投產比則為 3。
廣義的投產比,包括更多的要素,有些不好量化,需要預估,是更複雜的模型。
很多時候,評估需求的投產比,要用廣義的投產比模型。
對於需求來說,投入為:開發成本,行銷成本,產出為用戶價值,業務價值,商業價值,技術價值。
用投產比的模型來做需求判斷時,有 3 個步驟:1)窮盡投產要素。2)預測評估關鍵值。
3)得出結論。
1)窮盡投產要素
把投入和產出的關鍵要素全部遍歷出來,盡可能全。
舉例:業務提了一個需求,要做老帶新的活動,需要支撐對應的功能,我們不僅從功能,還從業務視角來梳理投產比,得出以下的模型:
產出:觸達人數 * 參與率 * 轉介紹係數 * 新客轉化率 * 客單價
投入:
– 行銷成本:觸達人數 * 參與率 * 轉介紹係數 * 平均獎勵
– 開發成本:前端 7 人日 + 後端 14 人日 +UI3 人日 + 產品 5 人日 + 測試 7 人日
– 技術費用:共用已有的資源,基本可以忽略
2)預測關鍵值
這個模型裡,有 2 個關鍵值,參與率、轉介紹率。
因為我們之前沒有做過類似的專案,不知道老用戶參與意願怎麼樣,不知道參與率。
這時,可以從同類競品那裡去瞭解,或者綜合各個部門的意見進行預測。
參與轉介紹的使用者,又有多少能介紹成功,現在也不知道,這可能會受轉介紹返傭金額,用戶推薦意願等影響。
我們需要掌握盡量多的資訊,然後做出一個預測,比如參與率預測 10%,轉介紹成功率,10%
3)得出結論
有了這兩個關鍵值,再結合我們能夠準確預估的值,比如人力成本、技術費用,再帶入模型,就能測算出結果,得出結論:預計完成這個需求,產出比能達多少。
這個模型是個思路,並不一定都能量化,如果不能完全量化,或者在掌握資訊不全,不知道怎麼決策的時候,應該由上到下拍,誰拍誰負責。
如果大家都拿不準的時候,領導讓你拍,最後專案黃了,又讓你背鍋的話,這種領導就要遠離,或者有了一次以後,下次就不要拍了,即便要拍的話,提前做好免責申明,做好預期管理。
在判斷一個需求是否值得做時,投產比是最重要的部分,但還要考慮兩個重要要素,一個是機會成本,一個視窗成本。
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可能還有些人不清楚,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投入有限的資源,選擇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沒有資源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了。
所以,不能只以 ROI 來判斷是否做某個需求,比如當你做這個需求,投產比是 3,就一定去做嗎?
不一定。
我們把這些資源投入到另外一個專案,投產比可能會達到 6,那做哪個?
有時,還要考慮另外一個要素,就是窗口機會。
就是當前這個項目雖然投產比低,但是在風口上,如果跟上了風口,可能會獲得巨大的增長,更高回報。
舉例:公司投入人力和財力去做 AI,短期來看,投產比肯定是很低的, 甚至沒有任何商業收入,但是現在 AI 的基礎設施完善,正在快速發展。
如果抓住這波機會,可能就彎道超車,獲得巨大的增長,那這種專案肯定也要考慮做。
寫在最後
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責,核心就是評估產品機會和定義產品。
評估產品機會的時候,要考投產比,機會成本和視窗成本。
考慮投產比的時候,要盡量遍曆所有要素,然後預測關鍵參數,最後計算得出結論。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機會成本和視窗成本,這個需求投產比高,另外的需求投產比可能更高。
也不是投產比低就一定不做,要考慮視窗成本,風口上的豬都會飛,有些需求短期看投產比低,長期看可能有巨大機會。
總之,評估產品機會,是產品經理最核心的職責,希望這套評估產品機會的方法對你有説明。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