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人類靈魂的 API 文件,所以在「產品沉思錄」中,我們也會探討和人生哲學相關的內容。本文是 shaonan 過往幾年關於「慾望」的思考合集。
維特根斯坦說,許多問題和困惑源於語言和概念的誤解。在日常生活中,困擾我們的諸多事情,並非僅僅是一個詞彙那麼簡單。
比如對自己來說,這個詞就叫「慾望」。曾經簡單地想把它給處理掉,無論是化解還是逃避,最終都無功而返。而不斷地深入下去之後,才發現這個詞背後還隱藏了許多結構,而發現其中的結構,才有進一步理解。
任何一個詞語背後,都隱藏著一片山海;而下面的文字,便是在「慾望」的山海間,漫遊的瑣記。
清明爬山,總會去想一些相對抽象的問題。
這次思考的是慾望,因為總是想得到一些東西、關係、地位、名聲。無欲則剛不假,但一味克制並不能解決問題,這就像用土去圍堵洪水一樣,不是根本之道。
在茶園的山脊上行走,看到新綠色層層疊疊布滿山頭,雖然是第三年至此,但依舊覺得分外美麗,也突然有了一個啟發:因為我從未有過擁有這座山的慾望,只是希望能來其中轉轉坐坐,走走停停,好奇地發現,全然地欣賞。
慾望的反面不是克制慾望,就像黑色的反面不是非黑。一個想法不一定對: 慾望的另一面,是好奇心 。
慾望的目的是獲得佔有某個對象的感覺,特點是把任何物件都物化了,希望不斷地拉近距離,繼而佔有,讓對象喪失獨立性,成為自己的附庸。而忽略了欣賞這個物件本身的美,以及和其相處的當下。並且一旦得到之後,就會選擇尋找下一個物件。
好奇心首先是對物件有距離感,因為有距離感才能打量,觀察。這時候得到本身不是目的,觀察才是。好奇心是關於物件運轉的邏輯,以及純粹的審美。好奇心不在乎佔有,而是了解和觀察,而物件因此得到全然的獨立,不斷發展。而審美和觀察則在當下就已經發生,所以不存在後悔,遺憾,和痛苦,只有全然的感恩。
慾望是關於得不到的未來,和已經獲得的過去,在掙扎中忘記了當下。
好奇心則是關注當下,去瞭解對象的過去和未來,然後全然的在當下了解或欣賞。
過去不能改變,未來一切未知,人在其中幾乎沒有控制力,所以會催生各種痛苦和無力;而我們能控制的只有當下,一臂之內的距離。
去觀察、去欣賞、去理解、而不著急擁有。或者說在那一刻,你已經擁有。
時間與時間之間,空間與空間之間,自己與世界之間的縫隙,就是距離。
克里希那穆提說, 距離都是觀念的產物,都會讓我們無法瞭解事物本身樣子 。
上周傍晚在長橋溪濕地公園,天空陰霾暴雨驟降,荷葉在塘中翻飛,那一刻像極了在跳舞。本應就此觀察,不帶任何知識和觀念的介入,但腦子裡蹦出來的是:
• 沒有帶傘出來,等會雨太大怎麼回家? • 天黑了之後,這個地方安全么? • 住在闊石板路的人真幸福啊,出門就能看到這麼美的景色。 • 有可能在這附近租個房子?這樣傍晚就能來走走了。 • 旁邊有個人急匆匆跑過去,肯定會被淋成落湯雞。 • 雷峰塔的頂上居然還有這麼亮的燈。 • 這個小亭子真不錯,下次應該帶老婆一起來野餐。 • 等會要不要去蘇堤走走?好像也沒有多遠。 • 不行,還是得回去,準備下下周的工作計劃。 • 怎麼跳出來一首這麼難聽的音樂,打開手機換一下。 • 發個即刻吧,該怎麼寫呢?去對面先拍個照片吧。
這些念頭背後都是基於「我」的觀念產生的,比如對於安全的恐懼、對於未來生活的憧憬、對於他者影響的反應等。
在這麼多念頭之下,雖然我和翻飛的荷葉不超過十米,但距離卻無比遙遠,以至於無法去全然地觀察這份美景,繼而無法瞭解「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其實問題並不出在有距離上,距離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看到距離就想縮短,被慾望綁架。
這種「努力縮短距離」是自幼我們就被灌輸的,看到距離總想去彌補,縮短,因而只能膚淺地思考,無法瞭解真相。曾經有一陣我問過 @fonter 為何想要研究投資人 Danwang 的觀點,因為在我看來兩人距離很遠,而且Danwang 關注的事情基本上也是 fonter 無法去做的,這樣研究有什麼價值。
fonter 的回答讓我意外,他說其實並非都要有什麼具體的價值。研究 Danwang 對他拉來說,一個是能換個維度理解世界,這就已經很滿足了。另一個是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尤其是捕捉暗線的能力,這個能力也是未必要立即派上用場。
所以沉思錄中他寫的內容,許多時候是純粹的好奇心去驅動,能給我帶來許多啟發。但反觀自己,就很容易陷入到偏實用主義的觀念中,總想縮短距離,一旦發現無法縮短,便會棄置,而喪失了真正瞭解事物真相的機會。
距離縮短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讓我們和物件貼的太近,缺少騰挪的空間,讓自己缺少選擇,視野被局限住。
早期 flomo 陷入增長瓶頸的時候,我很焦慮,總想著去改進某些功能帶來增長。恨不得在一個月內讓 flomo 長得像 Notion 一樣完善,天天能做聯合活動。恐怕這個和當父母的對孩子恨鐵不成鋼是一種感覺。
而這時候 Light 卻提議我們去嘗試做下小報童,和 flomo 拉開點距離,也許能更客觀地看待它的成長。
近一年下來,有了這個距離感之後,反而輕鬆了不少。因為不會著急去推進 flomo 變成什麼樣子,而有了兩個產品之後,騰挪的空間也變多了,不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一個產品的一個功能上,比如再也不會對 flomo 無法做分享耿耿於懷,可以引導真正有創作欲的使用者來使用小報童。
這也為何我對項飈印象深刻,因為在他看來,瞭解具體的事情,看到巨集大是如何由微小疊加出來的。 只有看到結構之後,才能看到縫隙;看到縫隙之後,才能有騰挪的可能;有騰挪的可能,才能帶來結構性的改變。
許多時候我們並非沒有選擇,而是和物件貼的太近,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了。
重要的不是立即縮短距離,這會讓我們僅僅流於膚淺的思考;全然地不帶任何觀念和知識的觀察,才能真正的接近真實。
或許這是實事求是的另一種理解。
上面兩部分,其實只回答了一半的問題,因為內心還是希望去「規避」慾望,將其消弭與無形。
但上周在南京的湯泉湖邊,聽到某位前輩的分享,意識到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類,通過「禁欲」來達到某種狀態,反而是一種更加狂妄的慾望:人本身就是割裂的,都會有向上(成為?)或向下的慾望(成為?),接受這一點,在起起伏伏中,讓自己盡量向上一點,不要去試圖徹底規避,也不可能去規避。
想一勞永逸躺平消解掉慾望,本身就是一種慾望。 生而為人,永遠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找到相處共生之道。
恰好近期睡前都會翻翻克里希那穆提的書,裡面也有一段談及慾望的部分,原文記不清了,就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
慾望本身並沒有問題,如果我們沒有慾望,就會成 為一具行屍走肉,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反饋,也看不到各種美好。
相反,慾望能讓我們開始行動,就像我們有看到美的慾望,才能看到花開,看到晴空,看到生命的萌發,甚至看到心動的人,看到想為之奮鬥的事情,然後才能行動。
所以問題不在慾望的前半截,而是在後半截 —— 當我們被慾望驅動開始行動時,自己是否對結果有執念。 比如在山野漫步時,愛美的慾望讓我們看到某些花草隨風搖曳在林間,極美。
如果全然地欣賞,觀察,甚至在旁邊坐下,和它們共度一段時光,都不會造成內心的困擾。造成困擾的是我們想要「擁有」的執念:
• 想把這朵花摘走,裝裱在畫框,放在家裡; • 想把這個鏡頭拍下,發在社交網路,得到點讚; • 想找到更多下一朵這樣的花,然後告訴別人自己的發現 • ……
如此,便進一步解決了自己和自己各種慾望的衝突 —— 不是去迴避,而是與之在當下同在,然後結束了就揮手告別。
只不過缺少覺察的內心,很容易自動啟動後半段的佔有模式,遇到什麼美好的事情,立即會想著再來一次,再來一次,繼而希望能永遠佔有,永遠可以再次享受。
然後陷入到無盡的拉扯之中,但其實得到之後,又會丟在一旁,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
想到這裡,腦子裡蹦出一個詞,「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試著按照用自己的理解重新闡述: 慾望像猛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產生行動的理由,而細嗅薔薇,則是馴服其對結果的不執,不去佔有,僅僅與其在當下在一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