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我國近三成肥胖者為腹型肥胖,專家提醒體重管理是長期任務
肥胖是慢病,治療不能只求快
數據顯示,中國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達到50.7%。其中16%屬於肥胖,34%屬於超重。醫學界已將肥胖定義為一種進展性、易復發、可治療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與200餘種疾病的發生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肥胖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可通過長期、有效的醫學手段進行管理。
肥胖的原因
“中國人的肥胖特點與西方人存在差異。由於人種特點,中國肥胖症患者以腹型肥胖為主,也叫中心性肥胖。”李小英指出,中國人群體脂分佈更趨向於腹腔內積聚,近三成成年肥胖者為腹型肥胖,這可能是人種差異或其他生理原因導致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肥胖的致病因素在東西方是類似的,主要是環境變化,最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飲食結構的變化、能量消耗的減少、生存環境的改變以及生活節律的紊亂等。
腰圍過大往往提示內臟脂肪過多,更易引發代謝紊亂及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根據中國肥胖症診斷標準:BMI(身體質量指數即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在24—27.9的患者為超重,BMI≥28的患者屬於肥胖。但BMI並非唯一標準,其中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的患者為腹型肥胖,這類肥胖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健康隱患。
關於肥胖是否是疾病,目前仍有不同的聲音。李小英說,高血壓和糖尿病都被認為是疾病,因為血壓、血糖超過一定標準就會為健康帶來危害。肥胖也可以用類似邏輯來理解,肥胖帶來的危害非常廣泛,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肥胖確實可以被視為一種疾病。
然而,還有一部分人雖然BMI達到肥胖標準,但各項指標並沒有異常。根據《柳葉刀》的最新標準,這部分人群被稱為“臨床前期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他們雖然肥胖,但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合併症。因此,李小英建議,應當將治療資源更多傾向於BMI≥28且伴有至少一項肥胖相關合併症或代謝異常的人群。
減肥的困惑
肥胖的成因不僅與遺傳因素有關,還與生活方式、飲食結構、能量消耗減少、生活節奏紊亂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而基礎代謝的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胖瘦。
有人會問,運動是否能增加能量消耗?答案是肯定的,但運動增加的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單純依靠運動來減重是非常困難的。現代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熱量攝入逐漸增加,日常活動量明顯減少,導致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不平衡。
在減肥過程中,很多人都遇到過同樣的困惑:一旦停止減肥措施,體重就會迅速反彈,甚至比減肥前更重。“如果你在一段時間內成功減重,但隨後停止了相關措施,之前的努力就會白費。同樣,雖然減重可以降低疾病風險,但如果體重反彈,風險又會增加。”
李小英表示,體重管理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短期行為。具體包括生活方式和行為干預、抗肥胖症藥物治療、代謝外科手術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預是長期體重管理的基石。
近年來,肥胖症治療理念和模式都發生了重要變化。李小英說,體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健康情況。體重管理關口應當前移,而非等到併發症出現甚至加重後再進行醫學干預。抗肥胖藥物為肥胖症治療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但要注意減重藥物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沒有生活方式的配合,單純依靠藥物,減重效果是有限的。而且,單純依靠藥物減重,停葯后不繼續配合生活方式管理,也會面臨反彈的問題。
認識的提升
肥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個人的責任,普遍存在的歧視也妨礙肥胖患者及時獲得專業的幫助和醫學干預。這幾年,李小英明顯感受到,人們對肥胖和體重管理的認識水準在大幅提升。“5年前,很少有醫院開設專門的減重門診,肥胖患者肯到醫院就診的就更少了。手術治療雖然有,但數量較少。然而,過去5年變化巨大,越來越多的肥胖患者開始尋求醫療説明。”李小英說,肥胖管理的理念也從傳統的以癥狀為中心轉向以併發症、健康和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管理模式。
當然,肥胖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參與和共同努力,從全民層面上管理好體重是有難度的。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部門聯合印發了《“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提倡在全社會建立體重管理的支持性環境,提升全民體重管理意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李小英建議,除了普及健康知識外,要在更多的公共場所布置體重秤、身高測量儀等工具,方便大家瞭解自己的體重狀況。同時,還要廣泛宣傳肥胖的危害。“就像糖尿病一樣,現在老百姓對糖尿病非常恐懼,但很少有人因為自己胖而感到恐懼。只有產生恐懼,才能下決心改變現狀。”本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