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去年6月,國家衛健委等16個部門聯合制定了《“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隨著“體重管理三年行動計劃”的全面推進,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人們意識到,體重管理不僅僅是減肥,還與慢性病管理密切相關。而中年肥胖是許多人難以逃脫的“魔咒”。明明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一到四十歲後,腰圍卻像吹氣球般膨脹,體檢報告上的脂肪肝、高血脂等指標頻頻亮起紅燈。這些變化的背後,既有生理規律的必然性,也與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想要打破中年肥胖的困境,需要科學理解肥胖,知曉身體的變化規律,關鍵是採取系統性的應對策略。
體重不能全面反映胖瘦,體脂率更能體現真實情況。體脂率是脂肪重量占總體重的比例,可發現隱形肥胖。即使體重和體重指數正常(BMI在18.5—23.9之間),體脂率超標(男人>25%,女性≥30%)也屬肥胖。此外,男性腰圍≥90釐米,女性≥85釐米,或腰臀比>1.0,內臟脂肪面積>80平方釐米,均為腹型肥胖標準。判斷肥胖的參數多樣,不必過於糾結體重數值。
中年肥胖的根源在於基礎代謝率下降和激素水平改變。30歲後,肌肉量每10年減少3%—8%,導致每日少消耗100—200千卡熱量。女性更年期雌激素下降促使腹部脂肪堆積,男性睾酮減少加速肌肉流失。加上久坐、頻繁聚餐、睡眠品質下降等因素,熱量攝入與消耗失衡,使中年減重比年輕時困難數倍。
突破代謝下降的關鍵在於“開源節流”。飲食上,優先保證蛋白質攝入(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維持肌肉量和飽腹感。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用雜糧薯類替代,烹飪用橄欖油代替動物油,增加深色蔬菜。縮短每日進食時間窗,如三餐在10小時內完成,延長空腹時間,調節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熱量攝入。
運動方案需兼顧效率與可持續性。每周3—4次有氧運動(快走、游泳等)結合2次力量訓練為最佳。深蹲、平板支撐等適合入門者,彈力帶或小啞鈴可刺激肌肉生長。中年人宜採用中低強度、持續時間較長的運動,避免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關節的壓力。
睡眠質量和壓力管理是常被忽視的減重要素。有研究顯示,每天保證7小時優質睡眠的人群,減重成功率提高33%,比單純控制飲食更能穩定減重效果。
中年人減重,要接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不苛求回到青年時期的體重,而是追求在現有生理條件下達到最佳狀態。當腰圍縮小3釐米,血脂、血糖等指標改善,爬樓梯不再氣喘吁吁時,收穫的不僅是外在形象的改變,更是對健康的主動掌控。這種建立在科學認知和行為重塑基礎上的減重方式,才能穿越歲月長河,成為伴隨餘生的健康習慣。 魏立 本版圖片 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