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內蒙古日報
——據《法治日報》
銳評:把馬路當片場、將生命當兒戲,如此無底線的短視頻,觀眾不應盲目點讚,平臺更不該放任不管,而應多方合力為瘋狂行為踩下剎車。
近日有一個網紅博主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宣稱用古法熬制米湯,可以完全代替奶粉和母乳,聲稱喝奶粉的孩子,大便臭,容易哭鬧,容易水腫。多位專家對這一說法表達了擔憂,認為其毫不靠譜,只會誤導公眾。根據相關規定,該網紅博主的言論構成造謠,目前已受到平臺的禁言處置,並已扣除近期全部廣告收益,平臺還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打簽說明。
——據光明網
銳評:如此罔顧科學、誤導公眾的行徑實在可惡。治理網路偽科普,平臺應擔起責任,嚴把內容關;公眾也需提升科學素養,增強辨別力。
短劇市場在近幾年吸引了不少熱錢,然而其背後的誘導消費套路卻如同套娃,層層嵌套,令人防不勝防,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消費者。近日,記者瞭解到,一位老人因沉迷短劇,3年間斥資3.4萬元,而這些錢原本是他的養老治病積蓄。
——據上觀新聞
銳評:助力老人跳出“數位沉迷”“數位陷阱”,既需要子女對父母多一些陪伴與關懷,也需要網路平臺和相關部門形成合力,讓“坑老陷阱”無處藏身。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通信行業電話行銷花樣百出,誘導升級、隱性扣費等現象依然存在。不少人反映,會不時接到自稱是運營商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或稱能免費升級服務,或說能降低資費……花樣繁多的營銷活動背後,可能隱藏著不少套路。比如,名為“降低資費”,實則開通服務;聲稱“免費”,實則扣費等。
——據澎湃新聞
銳評:打著官方旗號的推銷電話對消費者進行騷擾和欺騙,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也透支電信運營商的公信力,亟待予以遏制。
“可用200次的面巾紙”只有50張,“240頁的筆記本”僅有120張。近年來,電商平臺上一些商家在宣傳商品時,宣稱的優惠五花八門,看起來“一個比一個划算”。然而,讓很多消費者沒想到的是,本以為買到了實惠,收貨後才發現被商家的“圖文遊戲”繞了進去。
——據《工人日報》
銳評:商家打折促銷,消費者得到實惠,本來是好事兒。但打折促銷不能是“圖文遊戲”,更不能是虛假宣傳。堅持誠信經營,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援。
單條發佈的成本低至1釐,一人可操控6000部手機,應對熱點新聞,48小時炮製併發佈4000多條有害資訊……這是“AI水軍”的戰績。記者調查發現,曾經以真人為主的網路水軍,正藉助AI大模型進化。網上浮現出一條圍繞AI水軍的產業鏈,有涉及繞開實名制批量註冊帳號和提供各類技術服務的上游,有提供防封養號的中游以及多種形式變現的下游。
——據《解放日報》
銳評:“水軍”借助AI進化,相關責任方尤需保持足夠的警惕,不斷加強防範能力,拿出有效的治理手段,形成嚴密強大的治理合力,營造清朗網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