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哈哈 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問題
根據我個人的生活經驗來看,對大部分國人來說,市面上常見的海鮮只有那些大規模養殖的品種,如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梭子蟹;大菱鲆;真鯛;貽貝;牡蠣和蟳子等,再就是一些具有高知名度的進口品種,如象拔蚌;帝王蟹和大龍蝦這些。
一些當地特有海鮮品種,由於產地、產量或價格的緣故,只在少數區域流通。
我生活在魯東南,日常出行範圍大概率是在黃渤海地區。
就寫一些黃渤海地區常見但其它海域或內陸地區不常見的吧。
這是它的證件照
這是它的櫥窗照
這是它的美洲親戚。
在黃渤海地區,綠鰭魚和短鰭紅娘魚(Lepidotrigla microptera)都被稱作紅頭魚或紅姑魚。它們都是鰬鮄科的,最明顯的特點是胸鰭下側有三對遊離的指狀鰭條。可以用來爬行或扒沙。綠鰭魚的胸鰭呈現藍綠色並帶有斑點圖案。短鰭紅娘魚的胸鰭沒有這些圖案。
它們在國內分佈範圍還是非常廣的,從黃渤海直到香港都有報導。市售價格很低,大概是5-20元每斤,因此向內陸運輸的物流費用會顯得比率較高,所以出現在內陸餐桌的機會不高。不過它們都是肉食性的,清理時也經常能在胃裡發現小魚。因此肌肉比較結實,屬於性價比很高的食材。在我們這裡通常用來燉豆腐或者曬魚乾。
就我個人來說,紅娘魚的味道還是挺不錯的。
來一張本人的烹飪圖,具體做法是先煸豬油,然後炒一點瘦肉,把處理好的綠鰭魚放到平底鍋里,雙面油煎之後加入水和花椒等,最後煮沸就可以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黃海地區海星泛濫,對沿海養殖造成了巨大損害。然後我就去碼頭買回來試試能不能吃,看下有沒有通過吃這種方式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圖片里藍橙色的海星應該是Patiria pectinifera 中文語境里通常被叫做 海燕海星,英文俗稱藍蝠海星。螃蟹為平家蟹(Heikeopsis japonica),也稱鬼面蟹。圖片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多棘海盤車了,也是當時數量爆發威脅養殖的種類。
這是三種常見的動物飼料,之前一直用來餵豬或者餵雞。2023年時黃海海域海星爆發引發了人類是否也能食用的思考。
我查了一下資料,海星腕裡的消化腺和生殖腺應該是主要的可食用部分。
圖中左上和右下的棕黃色的部分(PC)是海盤車的消化腺,是最主要的可食用部分,其餘部位幾乎沒有食用價值。
烹飪的話,用清水煮一下就行,也可以清蒸。
說實話,不怎麼好吃,而且可食用部分太少了。偶爾吃幾個還行,基本上沒有大規模推廣的希望。治理海星泛濫最好的手段還是要靠生態治理。
鰪魚由於其獨特的長相,可能會給人以恐怖的感覺。其實味道還不錯。
在黃渤海地區,有知名的“老闆魚”,通常是指代美鰪(Raja pulchra),美鰪的吻比斑鰪要更加突出。斑鯤大概是第二常見的鰪魚。同時市場上也會出現一些魟魚,尾巴上會有毒刺,要小心應對。
這些軟骨魚要吃比較新鮮的,否則會有一股氨水味。可以清蒸或紅燒,也可以切塊油炸。
鰪魚和鯊魚這些軟骨魚類都要吃較新鮮的,不然會散發出”廁所味道“。用發酵的方式來處理它們是最錯誤的料理方式。對應的案例是韓國洪魚膾和冰島發酵鯊魚肉。又因為鯊魚體內尿素濃度更高一些,所以冰島發酵鯊魚肉會更臭。
更新一張魟魚的圖片吧,應該是尖嘴魟(Dasyatis zugei)。
魟魚和鰥魚的區別主要在尾巴,鰴魚的尾巴上有魚鰭,而且粗壯。魟魚尾巴細長,尾鰭和背鰭退化或消失。上面有一根毒刺,清理時要避免被扎傷。同時要注意不要選購到黃魟(Dasyatis bennettii),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黃渤海地區有三種常見的頜針魚,尖嘴柱頜針魚(Strongylura anastomella)、橫帶扁頜針魚和黑背圓頜針魚(Tylosurus melanotus)。它們通常被叫做 良魚、針亮或者冠青。
由於其獨特的生理條件,需要一定的烹飪技巧。所以即便在我們這邊的碼頭也很少有人賣,上圖的兩根魚是我跑到萊州的菜市場才買到的。
頜針魚最大的特點是藍綠色的魚骨,這看起來令人詫異,同時也會引發對中毒的擔憂。
其實這是膽綠素造成的,是正常現象,並不會讓人中毒。
由於頜針魚的膠質口感,且自身腥味較大,一般採用醋焖的方式來烹飪。
就先寫這麼多吧
事實上由於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還有很多種類的海鮮沒有展示。例如星康吉鰻;解放眉足蟹;鼓蝦;褐斑鯇魚;矛尾復蝦虎魚。甚至還有格氏麗花海葵。
鼓蝦有一大一小兩個蝦螯,渤海區主要是鮮明鼓蝦和日本鼓蝦,通常白灼一下就可以吃。
蟬蟹科的生物,也被叫做海蟬,海知了。只在黃渤海地區有報導。通常是油炸吃。
日照的海葵蛋花湯味道非常鮮美。據說是先將海葵切成四份,煸炒后加水,快出鍋時加入雞蛋和切段韭菜,最終做成一鍋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