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六盤水日報
□顧冰潔
春風裁開柳梢新綠,那些黑緞子似的剪影掠過青瓦屋簷時,雁子村的村民知道,春天來了。
“這些年,隨著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燕子也越來越多。”雁子村委會主任韋國嬌介紹,雁子村位於盤州市普田鄉,原本叫燕子村,因其優質的生態環境,引來燕子在此築巢棲息繁衍,故得名。後來因被誤寫成雁子村,於是“雁”字沿用至今。
“燕子對生活環境可是很挑剔的,喜歡陽光明媚且有山有水的地方。”韋國嬌說,如今山清水秀的雁子村,曾經也差點失去這些小燕子。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面對“黃土地泛不起油花”的現狀,雁子村掀起了毀林開荒的熱潮,大批村民來到山上砍伐林木,林木成了建築材料或灶台里的燃料,林地也“變身”耕地,種上了農作物。
然而,這樣做很快帶來了嚴重後果。原本生態環境良好的雁子村出現了水土流失的情況,村民甚至需要排隊挑水喝。村裡一度陷入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里,連簷角的燕子也悄然出走。
“那時候,原本春天裡成群結隊的燕子,都變得形單影隻。”韋國嬌感歎道,環境不好燕子也來得少了。看到山水失色,意識到問題的雁子村人開始補種樹木,同時退耕還林政策也化作滿山油松,雁子村綠意不斷蔓延。
但更重要的是,村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不斷改變。“其實,村民自家衛生一直做得很好,只是受限於基礎設施,不少村民對公共部分的衛生並不在意。”韋國嬌表示,十多年前大夥都是“自掃門前雪”。
那時候,村裡還是泥巴路,可以說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打掃路上幹啥,反正也都掃不乾淨。”不少村民直言。因為沒有垃圾箱,村裡的生活垃圾和牲畜垃圾也都堆在路邊。
直到脫貧攻堅期間,雁子村實施“宜居農房”建設,人居環境全面提升改造,房屋改造175戶,基礎設施建設路22公里;新建飲水設施,持續完成“組組通”公路硬化,安放垃圾箱等,雁子村基礎設施完成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紮實做好“外功”,雁子村還著重修鍊“內功”。為了讓村民樹立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村裡多次召開群眾會與村民溝通,鄉、村幹部們帶頭干給村民看,村裡還開了積分超市,打掃衛生乾淨的村民可以累積積分,到積分超市兌換日用品等。漸漸地,打掃衛生的隊伍壯大起來,不少村民自覺參與其中。
“現在,村裡每人每周至少會參加3次公共區域衛生打掃。”韋國嬌說,不僅如此,村裡還開發公益性崗位,聘用了14名保潔員,隨時保持村裡衛生環境乾淨整潔。
同時,雁子村因地制宜立足當地優勢發展種養殖業,在持續壯大生薑種植和烤煙種植的同時,於今年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油菜育苗移栽種植,並依託“普田牛肉”品牌大力發展黃牛養殖,目前村里已有100多戶村民養殖黃牛,還盤活村裡閑置資源,通過出租的方式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創收50萬元左右。
如今,雁子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小燕子們也再次成群結隊到這裡築巢,形成雁子村裡燕紛飛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