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是自由時間
更新于:2025-03-26 06:59:59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無限雜思·

財富是自由時間

    劉洪波 湖北仙桃人。長江日報評論員,高級記者。

    □ 劉洪波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

    這首歌表達了自由行動與現實條件之間的衝突。除了身體允許,時間與錢是自由行動的兩個前提,這兩個條件經常不能同時具備。

    “財富是自由時間”。在能不能實現“去桂林”這件事上,沒有錢或沒有時間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問題,說是錢的問題或財富問題可以,說是時間的問題也可以。對於出遠門來說,它所需要的是有相應財力保證的自由時間。

    對一個本身缺少財富積累的人來說,他很大精力要去謀求基本的生存條件,讓自己有吃有穿有住,所以他的自由時間雖然不是絕對沒有,但也很少。對他們說“財富是自由時間”,很好理解。

    但擁有很多財富的人,是否擁有自由時間,現實中看卻不一定。例如他可能為了擁有更多的財富而努力,也可能為了財富不縮水而不得不競爭,有的甚至還背負著讓員工過上好日子的責任,如同武俠電影中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另一方面,一個財富擁有者今天在登山、明天在遊玩,往往被認為過於瀟灑,不正經幹事。

    不過,“財富是自由時間”可以說是一個哲學性的認識。哲學認識,總是本質性的,如同我們說,“人不能兩次跨進同一條河流”,你不能從跨進某條河流的表像上看,而要從這一跨與上一次跨時流過的不是同一批水來看。財富是自由時間,意味著財富的價值不在於它本身,財富本身沒有價值,人的尺度才是價值,財富能夠為人帶來什麼才是價值。這有助於沖淡認識的財富拜物教。

    財富可為人帶來的價值是多種多樣的,包括保障能力、支配能力、行動能力、心理滿足、社會仰慕等等,但落實到生命本體呢?財富是自由時間,就把財富與作為自由生命的人本身聯繫在一起。這樣看,“財富是自由時間”並不是難於理解的。

    “財富本是身外之物”,這是一個非常通行的看法,在生命受到巨大威脅時,人更容易切身地感受到它的真理性。相對於生命時間的絕對性,財富顯得無足輕重,它對生命本身無法構成影響。

    財富是從屬於社會體系的一種東西。沒有社會,也就無所謂財富。對純粹的個體生命而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是有意義的,無論金銀珠寶還是超出生命需要的物品堆積都沒有意義。在社會價值體系中才能產生財富及其概念,也只有在社會體系中財富才能讓人去實現利益。一個擁有財富的人,在生命垂危時可以交換到更好的醫療資源,這是其可以作用之處;但這終究無法交換生老病死這一發生在純粹個人身上的自然規律,這是其無可作用之處。

    人的時間分配到維繫生命形態和實現生命潛能之上,前者為勞動時間,後者為自由時間。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用於維繫生命形態所需要的時間大為減少,而用於實現生命潛能的時間大大增加。生產力的提高主要是社會行為。只有人組織成社會,有充分的社會需要、廣泛的智慧交流,才導致了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在生命時間的分配上,才有可能花更少的時間用於維繫生命,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實現生命的潛能。

    財富可以視為勞動時間的儲蓄、可支配勞動成果的固化形式,從生命本身的意義上看,這些東西雖然無法交換到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增加生命時間分配上的時間自由。財富作為勞動時間的儲蓄被使用時,它可以交換到別人的勞動時間,購買到別人的勞動,從而為自己增加自由時間。財富還可以經過社會化的配置,通過捐贈方式為其他人帶來時間自由。既然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社會捐贈也一直是一種被提倡和讚美的財富歸宿。

    自由時間使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他自己不是無所事事,它是積極的作為狀態。怎樣才算是自己,這與人的想法有關。當你定義的自己是粗衣淡食、回歸質樸,那麼你的自由時間就比較容易獲得。如果你覺得出入豪華、游遍世界才能“成為自己”,那麼你的財力就可能不足,你的很多時間就可能只是空閒時間。或者你願望更大,把他人眼中的“成就自己”當成“成為自己”,那麼,你也許基本就沒有自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