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多盛事賞玩夜忘歸
更新于:2025-03-26 04:54:54

本文轉自:海南日報

古人月令圖中的春日打開方式

春山多盛事賞玩夜忘歸

  煮春茶。(圖軸局部)
  清宮十二月令圖軸(農曆三月)。
  清宮十二月令圖軸(農曆二月)。
  打秋千。(圖軸局部)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 韓惠嬌

  古人生活講究“天人合一”,政治、生活、生產都要適應天時。《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一年劃分為四季、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這些都是古人夜觀天象,演算歷法,結合社會生活生產實際規律而得來的,為的是適應自然的時序,順應天道,適時而動。是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達天合。

  春分是仲春,平分春季,有“三候”。“一候”玄鳥至,燕子歸來,春風似剪,剪出一片秀麗春光;“二候”雷乃發聲,春雷乍響,小雨如酥,萬物興發;“三候”始電,雨量漸多,雷聲和閃電伴隨而來。在此時,順應天時,珍惜自然的古人會做什麼來迎接春天呢?不妨一起來到古人的月令圖中,一尋究竟吧。

  古人月令圖

  呈現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

  月令圖是古人根據十二月令所繪製的,以景物風光、民俗活動、農事勞作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作品中體現時間流轉的變化,強調時序,承載了古代先民順應自然,遵循天理的生活方式。

  古人即使是掛畫,也有順應天時月令的講究,叫“懸畫月令”。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歲朝宜宋畫福神及古名賢像;元宵前後宜看燈、傀儡;正、二月宜春遊、仕女、梅、杏、山茶、玉蘭、桃、李之屬;三月 3,宜宋畫真武像;清明前後宜牡丹、芍藥……以見歲時節序。”

  清宮十二月令圖就是因此而創作的。它是清代宮廷畫師所繪製的一套工筆重彩的月令畫,共有12軸,描繪的是農曆正月至十二月,圓明園各個節令景色和風俗活動內容。這十二幅畫軸曾在乾隆皇帝的宮中懸掛,每月一輪換。觀賞者不僅在自然中感應天時,在欣賞繪畫時更是感時應物,仿佛也如畫中人一樣,享受四時輪換的美景,順應十二月令的生活方式。

  “春山多盛事,賞玩夜忘歸”,讓我們一起進入畫中來一場酣暢痛快的春遊吧。

  男子春獵,女子打秋千

  春和景明,春風和煦,正是春獵的好時候。畫面中只見群山腳下的遠郊,一群威風獵獵、騎著高頭大馬的勇士策馬揚鞭,左牽黃右擎蒼,拉弓射箭一氣呵成,正在開展一場熱熱鬧鬧的角逐。當然這迷人春光,在追逐競獵中錯過就太可惜了。也有不少男子遛著馬兒,閒庭信步,欣賞萬物生髮,草木崢嶸的景象,在美景中吐故納新,吸收天地靈氣。馳騁於戶外,這是男子漢們享受春光的方式,而仕女們對待春天的方式則溫柔愜意多了。

  只見院牆裡,架起了一座齊天高的秋千,一仕女打著秋千,蕩起來的荷衣蕙帶,翩若驚鴻,又似那淩空的仙子,踏雲而來。高高的秋千蕩起來,高牆鎖不住惱人的春色,自然也鎖不住佳人的盈盈笑聲,引得牆外行人無限旖旎想像。唐代詩人王建寫了一首《秋千詞》對此有詳盡有趣的描寫:

  少年兒女重秋千,盤巾結帶分兩邊。

  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

  下莫萊站立重型服裝,復畏斜風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貴,終賭鳴珰鬥自起。

  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钗從墮地。

  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俏皮小女兒打秋千爭高處,淩空鬆手若展翅飛鳥,奮力要與樹齊平,頭上珠翠釵環都墜了地,仍好勝不休。待到下來立定整理潦亂的形容,望著那齊天高的秋千方才後怕。如此一般嬉戲俏皮的麗人景象,才是堪比春光的景色呢!

  兒童放紙鳶、鬥春草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一詩描述了春天最重要的一項遊戲:放紙鳶。紙鳶是古代的風箏。在春分之日,人們會把新春的願望寫在風箏上,待其高空飛起,將線剪斷,以祈求願望實現。畫中孩童,放的是一隻鳳凰紙鳶,高飛於湖面上空,像春天裡的祥瑞。

  春天裡最具有春意的遊戲非“鬥草”莫屬了。“鬥草”是古代的一項遊戲,源於在門前插艾草辟邪驅疫的習俗,後演變成找出奇花異草互相比賽的遊戲。鬥草分“文鬥”和“武鬥”。文鬥多是女孩子們的遊戲,報花草名,要求二人花草名字要對仗,花草越奇,對仗越工整,對得越久的一方贏。武鬥則是男孩兒的遊戲,二人各選一種草,將兩種草交叉成“十”字進行拉扯,不斷者為勝。南宋詩人范成大春日醉歸,看庭院一片狼藉,不禁賦詩:“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

  織布、賞春花、飲春酒

  美好春光正當時,只見樓閣里支起了窗篷,一女子纖纖秀手拈起繡針,正臨窗繡花呢。另一扇窗戶裡,是抱著嬰孩的女子,望向窗外的湖光山色,只見窗外也是一幅溫馨場景,小兒攀附著侍女的肩膀與母親一起欣賞湖光山色呢。看來古今一樣,春天都是“遛娃”的好時節。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二月又稱杏月。清宮二月圖中最奪人眼目的就是這漫山遍野、屋前屋後開遍的杏花了。正所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在迎接花事上,古人真的玩出了百般花樣。

  有“酒賞”,“花下鋪毡把一杯,緩飲春風酒”,以落花為墊,以春風下酒,大概是醉眼看花花更妍吧。若對花飲酒是瀟灑逸氣的文人做派,那“香賞”則是精緻的講究了,南唐進士韓熙載在《五宜說》中說:“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又有“琴賞”,對花撫琴,真是一場聲色盛宴!還有“茗賞”,花樹下,支起火爐,取一勺山泉,泡上當季的春茶,賞看春花,逍遙賽活神仙!

  在古代多地都有春季釀酒的習俗,新鮮的糯米蒸熟,拌入酒曲,發酵個幾天,就成了新鮮的米酒。以新鮮的春釀辦一場曲水流觴的春宴,豈不應時應景?只見畫中庭院內引溪入園,童僕在上游把斟滿美酒的觴放入溪水中,下游文士三三兩兩坐於兩岸,以樹枝叉子接住順流而下的酒,捧酒談玄論道,或俯丘賞景,或已酩酊大醉臥於大好春光中,好不愜意!

  潛心讀書、春耕忙

  古人雲:“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春天風和日暖,正是讀書好時節。畫軸裡的書房裡老者將椅子搬到屋子廊下藉著天光,就著春景翻書。壯年三兩相聚討論,門外春和景明,閑適安然。正是南宋葉采的《暮春即事》所雲:“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潛心讀書,而忘卻春光,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惜春”呢。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

  春天,萬物復甦,正是農忙時節,只見畫裡的水田,一農民站在犁耙上,手執鞭,正驅使水牛犁地呢。不遠處的水邊,桃紅柳綠,三農人正踩著水車汲水。看著三人的神情,哪裡是在幹活,分明是在忙裡偷閒,都直愣愣地看著遠處的湖光山色發呆呢。一旁的河灘里,更是一幅熱鬧景象。春江水暖,可不是下河撈魚的好時候。只見畫中,有擼起褲管,腰掛魚簍,手拿漁網網魚的;有按著魚罩,守著,請君入甕的;有奮力拉網,滿載而歸的。且有牧童牧牛,好一派熱熱鬧鬧的春景!

  古人應時應景,愛春惜春,各位看官何不妨效仿古人來一場酣暢的春遊!

穿越時空看蕪湖國寶
穿越時空看蕪湖國寶
2025-03-26 13:20:18
近代鹹陽照相往事
近代鹹陽照相往事
2025-03-26 13:21:10
博物館里有“銅”趣
博物館里有“銅”趣
2025-03-26 13:28:55
春日竹筍香
春日竹筍香
2025-03-26 13:31:51
唱響最美夕陽紅
唱響最美夕陽紅
2025-03-26 13:33:17
蘇轼的“一杯酒”
蘇轼的“一杯酒”
2025-03-26 13:46:39
白羊城與馬丙貴
白羊城與馬丙貴
2025-03-26 13: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