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曾經的哀傷被重新言說
更新于:2025-03-26 03:58:22

本文轉自:重慶日報

  《與哀傷共處》

  作者:李昀鋆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重慶書城

  在一個避談生死的社會,失去至親的痛苦,是否真的像旁人想像的那樣可以“過去”?被一次次重複的“節哀順變”,是安慰、勸誡,還是傷害與冷漠?面對竭力規避談論死亡的文化情境,《與哀傷共處》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李昀鋆歷經13個月的田野調查,與44位年輕喪親者進行了近百次深度訪談,並以敘事分析作為核心方法,深度整合了他們的哀傷敘事,重構了年輕失親者的真實敘述。

  薦書人說>>>

  袁長庚(雲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博士)

  喪親之痛,“喪”是失去,更是一種持續日久的空缺;“痛”是提示,提示我們必須與空缺共同生存。喪親之痛與其說是因死亡而帶來的情緒狀態,不如說是一場漫長且無定的人生修行的起點。喪親之人,甚至在死亡還未完全發生的時候就被迫要開啟這場修行。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對喪親之人的安慰、理解、支援,常常有一個時間限度,一旦超越時限,喪親者的故事和感受就被封印,幾乎不再有被言說的可能。感謝李均鋆博士的這本書,超越了哀傷理論的傳統視角,沒有將喪親經驗視為純粹個人的、內在的心理反應,而是將甚少被過往研究關注的社會情境整合融入分析框架,通過對“哀傷經驗、追尋意義、身份改變”這三個關鍵主題的詮釋,讓曾經的一切有了被再度言說的可能。

大同遐思
大同遐思
2025-03-26 03:12:02
中國文字的古典品性
中國文字的古典品性
2025-03-26 03:12:07
漫話古代衣架
漫話古代衣架
2025-03-26 03:12:17
話說“之交”
話說“之交”
2025-03-26 03:13:01
珞珈山櫻花
珞珈山櫻花
2025-03-26 03:14:00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2025-03-26 03:14:21
珍藏一幅畫
珍藏一幅畫
2025-03-26 03:14:25
能不憶蘇祠
能不憶蘇祠
2025-03-26 03:14:26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5-03-26 03:27:15
一手煙火 一手詩意
一手煙火 一手詩意
2025-03-26 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