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團結報
□吳 昆
在古代,人們常使用“××之交”來形容不同層次和深度的友誼。
竹林之交,本指魏晉竹林七賢游集於竹林之下,比喻有共同愛好氣節的親密友誼。
杵臼之交,出自《後漢書》:“公沙穆來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祐貿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比喻不計貧賤的友誼,多用於形容兩人地位財富相差懸殊的友誼。
莫逆之交,出自《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比喻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是現在知曉度較高的“之交”。
布衣之交,出自《戰國策·齊策三》:“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游。”比喻平民間的友誼,亦形容在困頓中建立的友誼。
烏集之交,出自《管子·形勢解》:“與人交,多詐偽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澔。”比喻因為共同的目的或利益聚集起來的暫時的友誼,並不純粹,因此常作貶義。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一輩子若能得一刎頸之交,可謂足矣。
忘年之交,出自《後漢書·祢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比喻年紀相差很大但結有深厚的友誼,多用於褒義,近代文學常使用。
竹馬之交,出自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乾里,兩小無嫌猜。”形容童年一同生活玩耍的友誼,與總角之交、青梅竹馬意思相近。
君子之交,出自《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比喻平淡如水、不尚虛華的交往,也指無目的單純的交往。
古人總結出的各種“之交”,體現出了對於人際交往的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點讚之交、洗頭之交等新式“之交”相繼出現,展現了當代人際關係的多元化。